http://www.zisi.net/htm/xzwj/fxlwj/2006-03-13-34846.htm

摘 要:晚清以降,受进化论等西方先进思潮和国内变革要求的双重冲击,不合时宜的传统史学日暮途穷。在梁启超首倡下,新史学逐渐成长并不断完善,到五四时期,基本完成了史学的转型。这种转型表现为观念层面和物化层面的巨大变化,前者的标志是由最初对西方各种新理论和新方法的盲目信奉,变为择善而从,再到独立创造;后者的标志是形成规模庞大的新史学家群体并化为多种流派,以及新史学运作机制的逐步完备。

关键词:传统史学;新史学;转型

历史学在我国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自孔子笔削《春秋》以还,名家辈出,杰作接踵。然因汉武帝独尊儒术,加之学术分类不明,故在汉代,史学只能曲附于六艺之列。魏晋之际,海内鼎沸,经学卤灭诸学并兴,史书数量激增,史学遂由附庸蔚为大国不但摆脱经学获得独立,且由丙部升为乙部,奠定了经史子集顺序,渐成显学。迨至唐代,刘知幾作《史通》,为中国史学发展作一总结。“六家二体”之论不但对此前的史著体裁作了高度概括,也使此后史书基本不出纪传、编年畛域,即有变化,亦甚有限。史学繁华历代不绝,使史家沉醉于已有成就,守成有馀,创造不够,更毋庸说认识其不足了。其实,传统史著存在严重缺陷,最突出的一点为仅注重政治,于民生、文化、风俗、宗教等多所忽略,即使史林双璧——《史记》、《通鉴》也概莫能外。究其原因,除了如吕思勉所说与作者系士大夫有关外,更主要的是符合以“资治”为旨归的封建社会的需求。到了近代,中西思想文化碰撞造成的剧烈动荡和严重的政治社会危机使中国传统史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难以为继,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面临何去何从的抉择——或如经学般被抛弃,或脱胎换骨以求新生。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jds.cass.cn/Article/20050914144920.asp

20年代顾颉刚的古史研究,尤其是他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点,否定了旧有的古史系统,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时隔70余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回顾这件事情,仍能感受到它所带有的强烈时代精神。正因为如此,尽管当时有人曾论及顾颉刚古史研究的学术意义,但后世学者更多关注的是它的社会意义,对它的学术价值,反而未给以足够的重视。本文试从史学发展史的角度对顾颉刚的古史研究作一探讨,以抛砖引玉。

顾颉刚的古史研究之所以能够产生那样轰动的社会效应,显然是由于它触及了那一时代的思想脉搏。具体说,他揭示了旧的古史系统的不可靠,动摇了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对古代圣贤的信仰。这就顺应了新文化运动开始以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潮流。特别是他的古史观点从学术的角度,为人们怀疑,进而推翻旧思想、旧文化的权威提供了支持,这有利于增加新文化运动的理性力量。所有这些,都反映出顾颉刚本人对他所生活时代新的思想观念的承受和把握。然而,如果细心梳理顾颉刚的思想脉络,就会发现,他的研究决不仅仅是为了迎合社会潮流而从事的应景之作,其观点也不是为了震人耳目引起轰动效应而随意想像、附会的产物。他的古史研究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在西方新思想新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是20世纪初年以来中国史学界出现的新史学潮流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一)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