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國史學在19世紀中業以後日趨式微,由於新時代的需要,加上西方史學理論和方法的衝擊,現代中國史學隨著20世紀的到來而開展。

1903年梁啟超(1873─1929)提出「新史學」的主張,宣告了現代中國史學的誕生。在這前後,中國學界譯介了日本學者浮田和民(1859─1935)的《史學原論》、坪井九馬三(1858─1936)的《史學研究法》等著作,從中既了解到日本史學的情形,也間接地認識了19世紀以來的西方史學。1

以下介紹20世紀前期中國學界著譯的史學理論書籍,包括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和史學史著作,從而探討現代中國史學成立的經過,作為探索21世紀中國史學路向的參考。文中提到的著作,一部分至今仍可在坊間購買,一部分只能見於圖書館中;此外,筆者也參考了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中的提要,及蔣大椿、陳啟能主編《史學理論大辭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一、史學理論著作
 
20世紀20年代,是史學理論著作的出版高峰期,其中以商務印書館的出版物為最早及最多,對史學界的影響也較大。具開創性意義的,有以下兩種:

(1)【美】魯濱生(J.H. Robinson)著,何炳松譯《新史學》2,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271頁)。這是一冊論文集,共有〈新史學〉、〈歷史的歷史〉、〈歷史的新同盟〉、〈思想史的回顧〉、〈普通人應讀的歷史〉、〈羅馬的滅亡〉、〈1789年的原理〉、〈史學下的守舊精神〉八篇文章,內容反映了著者所倡的新史學理論和方法,即打破政治史研究的傳統,把歷史的範圍擴大到人類既往的全部活動,並以進步觀點來考察歷史變化。

(2)李守常著《史學要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88頁)。李守常即李大釗(1889─1927),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後又致力於宣揚馬克思主義,《史學要論》這本小冊子就是以唯物史觀撰寫的史學講義,共有〈甚麼是歷史〉、〈甚麼是歷史學〉、〈歷史學的系統〉、〈史學在科學中的位置〉、〈史學與其相關學問的關係〉、〈現代史學的研究及於人生態度的影響〉六篇。作者強調中國傳統史學必須改革,對甚麼是歷史、歷史學和歷史觀,以及三者之間的關係作了闡釋;又認為歷史學應是研究社會變革的學科,並從人類、民族、國民、社會、氏族、個人的經歷論,去構築歷史理論的體系。在現代中國史學發展史上,這是第一部系統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著作,「此書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新史學,特別是史學理論的建立具有奠基意義。」3

另一種較重要的史學理論著作,是【法】郎格諾瓦(C.V. Langlois)、瑟諾博司(C. Seignobos)著,李思純譯《史學原論》4,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310頁)。此書內容比較豐富,分為初基知識、分析工作、綜合工作三部分,最後為結論,論述歷史研究方法。書末附〈法蘭西中等歷史教育〉和〈法蘭西高等歷史教育〉。書中闡述了歷史學家在進行工作時,必須遵從的一些原則和方法;著者十分重視史料,強調外證和內證的鑑定。

由中國人自著的,有以下幾種:

(1)盧紹稷著、傅運森校《史學概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209頁)。此書認為史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繼續活動的跡象,以尋求因果關係的一門學問。共有七章,依次為〈中國史學界之回顧〉、〈西洋史學界之回顧〉、〈現代史學之發達〉、〈史學與科學〉、〈歷史研究法〉、〈歷史教學法〉,並附何炳松〈中國史學演化之陳跡〉一文。

(2)李則綱著《史學通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194頁)。此書分為十章,包括甚麼是歷史、歷史學、關於史料諸問題等;前六章多引他人論述,後四章為作者的結論性著述。內容強調中國的歷史學應與轉型期的時代協調,另闢新的局面。

(3)楊鴻烈著《史學通論》,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年(318頁)。此書共七章,依次為〈導言〉、〈史學的科學性質的鑒定〉、〈史學的「今」與「昔」〉、〈論歷史的正當「目的」〉、〈論歷史的功用〉、〈論史的分類〉、〈論與歷史有關係的種種科學〉。此書體系完整,條理清晰,但不同意新、舊史學的提法,主張以今、昔史學作為區分。

 
二、歷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關於歷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早期的譯著有兩種:

(1)【美】班茲(Harry Blmer Barnes)著,董之學譯《新史學與社會科學》5,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588頁)。此書篇幅較多,內分十章,依次探討:史學之過去與將來;地理與歷史撰述歷史解釋之關係;心理學與史學;人類學與史學;社會學與史學;科學史與史學之關係;經濟學與動進史學;政治學與史學;論理學與歷史;史學與社會理智。

(2)【意】沙耳非米尼(Gaetano Salvemini)著,周謙沖譯《史學家與科學家──史學與社會科學性質概論》6,重慶:商務印書館,1945年(108頁)。這本小冊子原為作者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演講,內分〈史學與社會科學之定義〉、〈歷史的懷疑主義〉、〈選材與想象〉、〈偏見與假設〉等十二章;卷首有譯者長序,對全書作介紹和評述。

論述歷史哲學的專書,則有以下兩種:

(1)【法】施亨利(Henri Se?)著,黎東方譯《歷史之科學與哲學》7,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173頁)。此書除導言和結論外,有以下八章:〈歷史哲學的起源〉、〈歷史的玄學概念:里格爾〉、〈實證派的概念:孔德〉、〈歷史的批評概念:古爾諾〉、〈歷史科學論〉、〈歷史的比較方法〉、〈歷史中的進化觀念〉、〈我們能否有一種科學的歷史哲學〉。

(2)常乃著《歷史哲學論叢》,重慶:商務印書館,1944年(121頁)。這是一冊史學論文集,內收〈歷史與哲學〉、〈歷史與歷史學觀念的改造〉、〈史學的意義及其可創性〉、〈歷史的本質及其構成的程序〉、〈歷史的重演問題〉、〈關於思想〉、〈歷史文化之有機的發展〉、〈人生的悲劇與國際的悲劇〉、〈文化與國家〉、〈中華民族在世界中的地位與其前途〉、〈中華民族怎樣生存到現在〉、〈日本民族的人格分析〉十二篇。

 
三、史學方法論
 
在20世紀20年代及30年代出版的史學方法論著。計共十餘種,其中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約佔半數,亦較具份量。譯著方面,除上述李思純譯《史學原論》外,還有:

(1)【美】弗領(Fred Morrow Fling)著,薛澄清譯《歷史方法概論》8,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137頁)。這小冊子分八個部分:〈引論〉、〈選擇題目的方法──史料的搜集和分類〉、〈史料的批評──真偽的決定〉、〈史料的批評──時地人的斷定〉、〈史料的批評──史料源流問題〉、〈史實的建造〉、〈綜合法──事實的編比〉、〈史文作法〉。

(2)伯倫漢(E. Bernheim)著,陳韜譯《史學方法論》9,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523頁)。此書內容頗為豐富,分為〈史學之概念及本質〉、〈方法論〉、〈史料學〉、〈考證〉、〈綜觀〉、〈敘述〉六章。著者指出歷史方法的主要任務有二:其一是在材料搜集之後,確定其真實性;其二是認識諸事實之間的關係,作出綜合的考察。時至今日,仍被視為一冊權威的著作。

國人自著的,有以下幾種:

(1)何炳松著《歷史研究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83頁)。這僅是一種內容深入淺出的小冊子,但具有先驅的意義。書中分博采、辨偽、知人、考證與著述、明義、斷事、編比、著作等十章,介紹治史法並表示自己贊同治史上的疑古態度。內容參考了德、法學者的著作,也吸收了中國傳統史學的一些觀點,扼要而有系統,在近代中國史學界中有較大影響。

(2)何炳松著《通史新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226頁)。此書分為兩篇:上篇十章,專論社會史資料研究法,討論史料考訂與事實編比的理論及應用;下篇十一章,專論社會史研究法,對社會通史的著作及其與他種歷史的關係加以說明。著者介紹了西洋最新的通史體例,力求建設中國新史學的體例和方法。

順帶一提,其後有劉靜白著《何炳松歷史學批判》,上海,辛墾書店,1933年(159頁)。此書從歷史科學論、方法論、系統論、發展論等方面對何炳松上述二著及《增補章實齋年譜序》及《歷史上之演化問題及其研究法》等書分章進行批判。

(3)衛聚賢著《歷史統計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232頁)。此書收〈歷史統計學〉、〈中國統計學史〉兩篇論文,提倡通過統計來研究歷史,附〈統計法〉一文。

(4)楊鴻烈著《歷史研究法》,長沙:商務印書館,1937年(469頁)。此書內容較詳盡,側重介紹史料的研究整理,認為歷史研究法應包括搜集史料法、審訂史料法、整理和批判史料法等。書中還介紹了關於史料的認識及種類,基本上是一冊史料學概論。

(5)姚永朴著《史學研究法》,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年(58頁)。這本小冊子將歷史學分成史原、史義、史法、史文、史料、史評、史翼七類,分別作了介紹。

專門探討中國歷史研究方法的開山著作,當推梁啟超著《中國歷史研究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229頁)。此書原為梁氏在天津南開大學授課的講義,分為六章:〈史之意義及其範圍〉、〈過去之中國史學界〉、〈史之改造〉、〈說史料〉、〈史料之搜集與鑒別〉、〈史跡之論次〉,比較系統地討論了歷史學的性質、研究對象、目的和方法,強調要打破以君主歷史和政治史為本位的舊史結構,調整史學研究的範圍,寫出合乎理想的新史著。

梁啟超其後又著《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254頁)。此書總論有三章:〈史的目的〉、〈史家的四長──史德、史學、史識、史才〉、〈五種專史概論──人、事、文物、地方、斷代〉。另有分論探討上述五種專史,但地方和斷代只在目錄中列出,書內從略。

 
四、史學史著作
 
早期有關史學史的著作,是從外國翻譯過來的。可舉的有兩種,都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美】紹特韋爾(J.T. Shotwell)著,何炳松、郭斌佳譯《西洋史學史》10,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392頁)。此書內容分導言、猶太史、希臘史、羅馬史、基督教與歷史五編,共二十七章,書末附〈中古及近代史學〉。

(2)【美】班慈(Harry Elmer Barnes)著,向達譯,何炳松校訂《史學》11,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102頁)。班慈或譯班茲,其《新史學與社會科學》已如上述。這本小冊子分三部分:(一)史學之性質及其目的;(二)史著進展中之幾種重要現象;(三)新史學或綜合史學;書末附參考書舉要。

有關中國史學史的著作,較早出版的是魏應麒著《中國史學史》,長沙:商務印書館,1941年(274頁)。此書分上、下兩編:上編是中國史學概論,包括中國史學的特質及價值,史籍的位置與類別,史官的建置與職守;下編則分期敘述自遠古至民國每一時代史學發展的情況,並評述了劉知幾、鄭樵、章學誠、梁啟超等史學家治史的理論。另有王玉璋著《中國史學史概論》,重慶:商務印書館,1942年(178頁)。此書共五章,包括〈史官〉、〈史籍名著述評〉、〈史體〉、〈歷史哲學〉、〈史學之新趨勢〉。

其後,金毓黻著《中國史學史》,重慶:國立編譯館,1944年(329頁)。此書內容較為詳盡,成為中國史學史研究的經典著作。


  五、結語

史學理論、研究法和史學史,是歷史學的核心組成部分。19世紀後期,中國學界已有若干以新方法、新形式寫成的史學著作,可以說是現代史學的萌芽時期,但真正的現代中國史學,是在20世紀前期成立的。這既反映於西方重要著作的譯介和引進,更關鍵的是,中國學者撰寫的著作,在質和量方面都很可觀。

尤為值得注意之處,是外國新史學理論的介紹及中國新史學理論的形成。新史學在世界各國先後開展,是20世紀史學界的最大特色,梁啟超率先提出「新史學」的觀念,可說是這潮流的濫觴;其後又撰《中國歷史研究法》及《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為中國的新史學奠定了基礎。史學界普遍對新史學的主張作出了回應,並產生了一批章節體的新史學著作。12

在此前後,何炳松譯《新史學》等西方著作,把西方的新史學介紹到中國;李大釗著《史學要論》,成為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開端。即是說,現代中國新史學的三大流派,在20世紀前期已經形成,既自成系統,亦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其後大量的史學論著,大抵都不超出這三大流派的影響。20世紀後半,便是現代中國史學的開展時期,中國內地、香港和臺灣地區,以至海外華文學界,均各自按照本身的環境、條件和需要,撰寫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史學論著。

____

1. 參閱張玉法〈台海兩岸史學發展之異同(1949─1994)〉,「吳大猷院長榮退學術研討會」論文抽印本(臺北:中央研究院,1994年)。

2. 此書譯自:J.H. Robinson, The New History, Essays Illustrating the Modern Historical Outlook. (New York: Macmillan, 1911)

3. 姜義華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歷史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541。

4. 此書譯自:C.V. Langlois, C. Seignobos, Introduction aux Etudes Historiques. (Paris, 1898)

5. 此書譯自:Harry Blmer Barnes, The New History and the Social Studies. (New York: The Century Co., 1925)

6. 此書譯自:Gaetano Salvemini, Historian and Scientist: An Essay on the Nature of Histor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Mass.: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9)

7. 此書譯自:Henri Se?, Science et Philosophie de l’histoire. (Paris: F. Alcon, 1928)

8. 此書譯自:Fred Morrow Fling, The Writing of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Metho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20)

9. 此書譯自:E. Bernheim, Lehrbuch der Historischen Methode. (Leipzig, 1889)

10. 此書譯自:J.T. Shotwell,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39)

11. 此書譯自:Harry Elmer Barnes, History of History. 按:向達譯《史學》初版,收入「社會科學史叢書」;亦收入何炳松、劉秉麟主編「社會科學小叢書」中,改題《史學史》。後又列為《社會科學史綱》第一冊:史學(1940年)。

12. 參閱張文建〈中國新史學思潮〉,蔣大椿、陳啟能主編《史學理論大辭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頁259─26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