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的褒貶義法(The meaning and contens to praise and disparage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by Ssu Ma-chien)
研究生:郭瓊瑜(Kuo Chiung Yu )
指導教授:田博元(Mr. Tien Po Yuan)
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3學年度碩士論文
論文頁數:
關鍵詞:史記 ; 褒貶 ; 義法(The Historical Records ; Praise and Disparage ;
Meaning and Contens)

摘要

褒善貶惡乃中國傳統史學之特色,中國史家秉持強烈的使命感,每每透過褒貶筆法懲惡勸善,以導引文化前進的方向,使人類社會臻於美善。司馬遷《史記》衍紹《春秋》而作,即繼承了孔子褒善貶惡的精神,超越歷史敘述的層次,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深遠懷抱為目的,該褒則褒,該貶則貶,使歷史發揮出鑒誡的功能。《史記》豐富的褒貶內涵,有賴完美的褒貶形式予以呈現,兩者相輔相成,構成獨特的褒貶義法,是探索司馬遷著史目的的憑藉。歷來學者對此頗有析論,惜乎僅限零星探討,未作全面深究,《史記》嚴謹完密的褒貶義法仍有待發掘。

本文遂以此為題,繼承前賢研究成果,回歸《史記》原典,全面探索《史記》褒貶義法,以求一窺堂奧,現其閎富。本文將研究範圍界定於摒卻後人補苴竄亂部份後的《史記》原典,據此對《史記》進行整體與細部的整理。結合分析法與歸納法,以鉅視角度探索《史記》在「太史公曰」、「體例黜陟」、「篇章設計」、「史料取捨」等四方面所展現的褒貶義法;以微觀角度發掘《史記》在歷史敘述方面所蘊藏的褒貶義法,而自然歸納成「敘述變化」與「形象塑造」兩大畛域。每一條褒貶義法的成立,皆以《史記》原典的實際表現情形為基礎,並從《史記》本身的第一手資料尋求最具說服力的證據。

研究發現,《史記》的褒貶義法係經司馬遷嚴密完整之經營,從貫串五體結構的太史公曰、體例的黜陟、篇章的設計、史料的取捨,到敘述的變化、形象的塑造,司馬遷由整體而細部,從含毫屬思到下筆定稿,均寄寓了史家褒善貶惡之旨。

本文計分析歸納出《史記》六大類、二十二種褒貶義法:其一為「太史公曰」;其二為「體例之黜陟」,分體例升格與降格兩種;其三為「篇章之設計」,分篇章的序列、篇章的命名、篇章之間的互見、篇章之間的對比四種;其四為「史料之取捨」,分選材、異事、借古諷今三種;其五為「敘述之變化」,分直言論斷之平鋪直敘、直言論斷之夾敘夾議、純任敘事、對比敘述、特意插敘、文末附述、引用成說七種;其六為「形象之塑造」,分人物行為、人物自言、他人批評、人物對話、人物情態五種。

並經由研究結果發現《史記》褒貶義法具五大特色:第一、體系嚴密,完美詳備;第二、師法前賢,深入發展;第三、義法獨創,別識心裁;第四、王道傳統,悲憫情懷;第五、道德勇氣,良史風範。知司馬遷《史記》誠為「述往事,思來者」千古不朽之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