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項羽本紀》研究
研究生:藍朗月
指導教授:張建葆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92學年度碩士論文
論文頁數:145頁
關鍵詞:項羽 ; 劉邦 ; 司馬遷 ; 太史公 ; 史記 ; 西楚霸王

摘要

《史記》是我國歷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扛鼎之作。作者司馬遷以酣暢淋漓的筆觸、濃墨重彩的手法,展現了我國上古至漢初三千年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具有文學和史學的雙重價值,它不僅是一部良史,而且是一部不朽的文學鉅著。在他筆下,各種人物都活靈活現,特別是吳起、屈原、齊桓公、李廣、伍子胥、項羽等悲劇人物之刻劃,更是出神入化。同時,在這部書裡,他還吸收了許多漢代的書面語言,以及一般百姓的口頭用語和大量的歌謠、諺語、俗語等,形成了一種極豐富的文學表現張力,熔文史於一爐,可謂獨步千古。
項羽,名籍,字子羽,下相人,出生於西元前232-西元前202年,楚貴族後裔。性剛烈,實一介武夫,雖不是帝王,但在秦末群雄起義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在秦亡漢興之際,曾一時發號施令,為當時的政治首領。《史記》作者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既歌頌了項羽驍勇善戰、叱咤風雲、氣蓋一世、推翻秦朝統治的歷史功績外,也充分地肯定他的歷史作用,而非以「成王敗寇」的標準來評論項羽。同時也寫出項羽在楚漢之爭中,因政治理想的落拓,一連串系列政策、軍事上的失誤和殘暴不仁、剛愎自負、不能知人善任等性格缺失,開展了他步步邁向滅亡的悲劇命運,文中寄寓了作者無限的惋惜和同情。對此,世人褒貶不一,惟筆者針對此歷史重要片斷,人物形象鮮明、情節曲折變化、極富戲劇性的部分,將予以尋繹探究,期能提供讀者深刻印象暨兼論司馬遷、班固史觀。筆者忝為後學,在諸多先進研究基礎上,不揣惴恐,經過精心的整理、歸納,仍覺有率爾操觚之憾,也待就教宿學通家,俾可以補缺、拾遺於萬一也。

論文目次

第一章 《項羽本紀》與《項籍傳》之糾葛與得失 1
第一節、立紀之由來 1
第二節、從項羽看《漢書》各篇承襲《史記》內容之概況 3
第三節、〈項羽本紀〉之變例分析 9
第四節、項羽在《史》、《漢》中立本紀與立傳之爭議 12
第五節、《史》、《漢》立論之依據 16
第六節、《史記》中之破例 19
第七節、從立紀精神看編纂問題 21
第八節、歷史名家評論馬、班史觀之異同 22
第二章 〈項羽本紀〉之寫作技巧與特色 27
第一節、寫作手法 27
一、運用對比,情節生動 27
二、詳略互見,真相立見 29
三、人物對話,洋溢目前 31
四、反向矛盾,跌宕生姿 33
五、側面描寫,神態畢現 33
六、主從烘托,形象鮮明 34
七、藉他人之口,刻劃人物特性 35
第二節、寫作特色 36
一、寓論於史 36
二、不以成敗定是非,唯以功過論英雄 38
三、堅持實事求是之科學態度 39
第三章 項、劉之領導統御 42
第一節、天命說 42
第二節、時勢結果 45
第三節、項敗劉勝之主要原因 47
第四節、由用兵之術來談司馬遷之「兵學」 50
第五節、司馬遷之戰略觀 55
第四章 項羽鉅鹿之戰與劉邦灞上入關之探討 57
第一節、劉邦之優勢 57
一、彭城之約 57
二、入主關中 58
三、密謀趙高 61
第二節 關中地區之取得契機 64
第三節、項羽「破釜沉舟」之地溯源考 66
第五章 鴻門宴論項羽 72
第一節、「鴻門」位址 72
第二節、「鴻門宴」之概述 72
第三節、「鴻門宴」之座次 75
第四節、《史記》其他篇章對「鴻門宴」之描述 76
第五節、「鴻門宴」中「生彘肩」正解 79
第六節、劍術傳衍 81
第七節、「鴻門宴」事件之歸屬 82
第六章 垓下突圍之輓歌 85
第一節、旋乾轉坤、美人塵土 85
第二節、八方羽檄,另創新局 88
第三節、頑強抗爭之悲劇精神 89
第四節、從心理探幽中,談司馬遷之悲憤 91
第七章 優勝劣敗之性格分析 99
第一節、劉邦之性格特徵 99
第二節、項羽之性格特徵 101
第三節、劉、項性格對成敗之影響 103
第四節、從項羽之敗談á情商ñ 105
第五節、「鴻門宴」與「鴻溝之約」-談劉、項性格之對比 109
第六節、結語 112
第八章 〈項羽本紀〉中「太史公曰」研究 115
第一節、創立「太史公曰」形式,呈現主題 115
第二節、「太史公曰」並非全是「贊」之史評形式 116
第三節、「太史公曰」是司馬遷評論歷史人物之重要形式 119
第四節、「太史公曰」之抒情藝術 120
第五節、史書論贊與史傳文學 127
第六節、「太史公曰」之史論價值 131
第九章 結論 134
參考書目 139

參考文獻

甲、與《史記》相關的專書
 一、評點校注《史記》的原書
1、 史記 (漢)司馬遷撰,(唐)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 北京 中華書局 西元1959年3月。
2、 史記三家注 (漢)司馬遷撰,(唐)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 台北 七略出版社 民國74年9月。
3、補標史記評林 (漢)司馬遷撰,(唐)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明)凌稚隆輯補,(明)李光縉增補,(日本)有井範平補標 台北 地球出版社 民國81年6月。
4、史記會注考證 (日本)瀧川龜太郎撰 台北 藝文印書館 民國61年3月。
5、史記精華 秦同培註譯 台北 世界書局 民國82年5月。
6、史記菁華錄 (清)姚祖恩編著 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 民國89年4月。
7、史記今註 馬持盈註 台北 商務印書館 民國85年3月。
8、史記 王利器,張烈等譯註 台北 臺灣古籍出版公司 民國91年11月。
9、史記全本新注 張大可注釋編著 陜西 三秦出版社 西元1990年6月。
 二、研究《史記》的專書
1、史記博議 韓兆琦著 台北 文津出版社 民國84年11月。
2、史記美學論 何世華著 台北 水牛出版社 民國82年11月。
3、史記評賞 賴漢屏著 台北 三民書局 民國87年3月。
4、史記評介 徐文珊著 台北 維新出版社 民國69年。
5、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 陳桐生著 台北 文津出版社 民國82年11月。
6、史記論文 吳見思評點 台北 中華書局 民國56年7月。
7、史記論文集 潘重規等撰 台北 木鐸出版社 民國65年2月。
8、史記論文選集 黃沛榮編 台北 長安出版社 民國85年5月。
9、史漢解題 吳福助著 台北 國家出版社 民國84年1月。
10、四史評議 李景星撰 長沙 岳麓書社 西元1986年11月。
11、司馬遷與其史學 周虎林著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76年7月。
12、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 李歷城撰 台北 頂淵文化公司 西元2001年6月。
13、司馬遷與史記新探 張維嶽編 台北 崧高書社 民國74年11月。
14、司馬遷的創作意識與寫作技巧 范文芳著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76年5月。
15、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 周先民著 台北 文津出版社 民國84年10月。
16、司馬遷評傳 張大可著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西元1997年1月。
17、智慧的碰撞─《史記》對話 廖曰文、陳峰、呂金海著 濟南 齊魯書社 西元2001年8月。
18、史記博議 韓兆琦著 台北 文津出版社 民國84年11月。
19、話說史記 蔡信發著 台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 民國84年10月。
20、史記漢書比較研究 林宰雨著 北京 中國文學出版社 西元1994年8月。
21、司馬遷評傳 肖黎著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西元1986年5月。
22、史漢關係 吳福助著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76年2月。
23、司馬遷與《史記》論集 歷史研究編輯部 西安 人民出版社 西元1982年4月。
24、《史記》文獻學從稿 趙生群著 南京 江蘇古籍版社 西元2001年6月。
25、史記文獻研究 張大可著 北京 民族出版社 西元1999年12月。
26、史記解題 吳福助著 台北 國家出版社 民國75年6月。
27、史記管窺 程金造著 陜西人民出版社 西元1985年3月。
28、歷代名家評史記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編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西元1986年3月。
29、史記評林 (明)凌稚隆著 《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 北京出版社。
乙、與史學相關的專書
1、漢書 (漢)班固著 台北 鼎文書局 民國65年4月。
2、資治通鑑 (宋)司馬光撰 台北 商務印書館 民國64年2月。
3、司馬光及其《資治通鑒》 王錦貴著 北京 大象出版社 西元1997年4月。
4、司馬光與資治通鑑 劉乃和、宋衍申主編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西元1986年12月。
5、資治通鑑/帝王的鏡子 雷家驥編撰 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民國70年3月。
6、通志 鄭樵著 台北 中文出版社。
7、二十二史劄記 趙翼著 《叢書集成新編》105 台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8、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著 台北 藝文出版社。
9、陳氏春秋後傳 (宋)陳傅良著 世界書局,收入《四庫全書薈要》。
10、史通 (唐)劉知幾撰 台北 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西元2002年2月。
11、十七史商榷 王鳴盛著 《叢書集成新編》104 台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12、左傳讀本 王伯祥選註著 台北 開明書店。
13、文史通義 (清)章學誠 台北 華世出版社。
14、通志略 (宋)鄭樵著 台北 里仁書局 民國71年8月。
15、師友雅言 魏了翁撰 上海商務印書館,收入《說郛》 1927年。
16、秋澗先生大全文集 王惲著 台北 收入《元人文集珍本叢刊》二 新文豐出版公司。
17、少室山房筆叢 (明)王應麟著 楊家駱主編 世界書局,收入《續書札記叢刊》。
18、陶庵集 黃淳耀著 台北 收入《叢書集成續編》148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牧齋初學集 錢謙益著 台北 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 文海出版社。
20、沈歸愚詩文全集 沈德潛著 台北 收入微縮資料。
21、陔餘叢考 趙翼撰 台北 華世出版社 民國64年10月。
22、史記七篇讀法 王又樸撰 台北 收入微縮資料1342。
丙、其他相關專書
1、孟子譯注 楊伯峻譯注 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民國81年11月。
2、中國歷代創業帝王 王壽南著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92年4月。
3、中國歷代名人勝跡大辭典 大陸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主編 台北 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82年2月。
4、悲劇心理學 朱光潛著 台北 駱駝出版社 民國76年7月。
5、西西弗的神話 阿爾貝‧加謬著 杜小真譯 新知文庫 西元1987年3月。
6、普通心理學 彼得羅夫斯基主編 朱智賢等譯 人民教育出版社 西元1986年。
7、漢文學史綱 魯迅著 台北 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79年11月。
8、藝術心理學 列、謝、維戈茨基著 周新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 西元1985年。
9、社會心理學新論 瞿海源編著 台北 巨流圖書公司 民國78年7月。
10、人格心理學 余昭著 台北 三民書局 民國70年6月。
11、個性心理學‧個性的鍛鍊 洪書生編譯 台北 西北出版社 民國82年10月。
12、日知錄 (清)顧炎武著 台北 世界書局 民國63年7月。
13、竹簡帛書論文集》 鄭良樹著 中華書局 1982年版。
14、南華真經 (周)莊周著 《叢書集成續編》 台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15、漢魏六百朝三家題辭 張溥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西元1981年。
16、嘉祐集 (宋)蘇洵著 台北 河洛圖書出版社 民國64年10月。
17、管錐篇 錢鍾書著 台北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民國79年8月。
丁、期刊論文
1、“太史公曰”的抒情藝術 施開誠撰 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西元1996年01期。
2、創構‧稱謂‧特色‧作用與影響──論《史記》“太史公曰” 楊旭升撰 綿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西元1997年03期。
3、深意遠神 不拘一格──論《史記》的“太史公曰” 張穎撰 江淮論壇西元2001年03期。
4、從“太史公曰”到“臣光曰”──略論二“司馬”史論義例之異同 酈波撰 學海 西元2001年01期。
5、“太史公曰”的史論價值 劉春梅撰 重慶教育學院學報 2002年04期。
6、史書論贊與史傳文學 郭丹撰 中州學刊 西元1997年03期。
7、談《史記》論贊中的情感 崔積寶撰 哈爾濱學院學報 西元2002年05期。
8、激越的旋律,悲壯的樂章──新中國英雄悲劇小說談 劉新生撰 濟寧師專學報 西元1994年02期。
9、一曲悲劇英雄的頌歌──讀《項羽本紀》所思考的幾個問題 梅凌撰 江漢大學學報 西元1995年04期。
10、略論《史記》的悲劇色彩與諷刺手法 陳永光撰 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西元1995年02期。
11、自卑情結與悲劇意識──司馬遷悲劇心理探幽 李建中撰 唐都學刊 西元1995年04期。
12、論《史記》悲劇場境描寫 馬寶記撰 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西元1995年01期。
13、略論《史記》的悲劇色彩與諷刺手法 陳永光撰 宜賓學院學報 西元1995年03期。
14、《史記》中人物命運悲劇歸因淺析 徐延慶、劉雅杰撰 東疆學刊 西元1997年02期。
15、復仇情結與人生悲劇──論項羽悲劇的歷史原因和審美意義 龔熙文、劉繼保撰 甘肅社會科學 西元1997年03期。
16、論司馬遷悲劇思想 曹慶鴻撰 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西元1997年04期。
17、悲劇式的英雄人物形象──讀《項羽本紀》後感 丘春明撰 河南電大 西元1998年01期。
18、淺談《史記》人物的悲劇美與司馬遷審美理想的形成 解明撰 甘肅社會科學 西元1999年04期。
19、論《史記》人物的悲劇美 張玉玲撰 棗莊師專學報 西元1999年04期。
20、《史記》悲劇人物結局的美感形態 余意撰 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西元2000年04期。
21、雄奇沉郁 慷慨悲壯──簡析《史記》人物的悲劇美 朱鴻勛、張玉玲撰 山東電大學報 西元2000年01期。
22、理想 信念 毅力──《史記》悲劇人物簡論 江秀玲撰 陝西教育學院學報 西元2000年03期。
23、論《史記》的悲劇人物 張薇撰 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西元2001年02期。
24、司馬遷的生命意識、悲劇精神與《史記》的人文理想色彩 鄧新躍撰 益陽師專學報 西元2001年02期。
25、論司馬遷《史記》人物形象的悲劇情結 何亞軍撰 蘭州鐵道學院學報 西元2002年02期。
26、司馬遷的《史記》與班固的《漢書》比較 劉筱紅撰 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西元1994年01期。
27、司馬遷卓越藝術才能再探──《史記》描寫的曲筆和側筆 朱永鍇撰 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西元1994年01期。
28、《史記》與司馬遷之“憤” 劉振東撰 人文雜誌 西元1995年05期。
29、略論《史記》的悲劇色彩與諷刺手法 陳永光撰 宜賓學院學報 西元1995年03期。
30、《史記》、《漢書》比較簡論 傅正義撰 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西元1996年01期。
31、《史記》、《漢書》創作差異論析 彭松撰 玉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西元1999年05期。
32、司馬遷的生命意識與《史記》悲劇精神 劉興林撰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西元1999年06期。
33、論司馬遷和班固之孰優──《史記》、《漢書》同篇目比照評述 馮家鴻撰 金陵職業大學學報 西元2000年04期。
34、司馬遷的“互見法”及其淵源 孫以昭撰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西元1995年06期。
35、司馬遷、班固史學觀的對比論 吳紹禮撰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西元1995年01期。
36、司馬遷、班固著史宗旨比異 王萍撰 山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西元1999年04期。
37、從《報任安書》看司馬遷的生死觀 肖興國撰 邵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西元2000年04期。
38、善惡愛憎:評司馬遷的褒貶筆法 梁建民撰 咸陽師範學院學報 西元2003年01期。
39、論項羽分封 韋毅撰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 西元1995年02期。
40、從項羽形象塑造看《史紀》互見法的作用 何明新撰 天府新論 西元1996年04期。
41、從《鴻門宴》看項羽 趙誠、周家驊撰 語文學刊 西元1996年02期。
42、論劉邦項羽的性格及對成敗的影響 崔向東撰 錦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西元1996年01期。
43、性格之舵與命運之舟──項羽文化心理探微 楊利辰、張翠撰 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西元1998年01期。
44、《史記》中項羽、劉邦形象比較 鄧翠萍撰 江漢大學學報 西元1999年02期。
45、從項羽之敗談情商 陳杰撰 婁底師專學報 西元1999年04期。
46、在歷史的理性和感性之間──從〈項羽本紀〉〈高祖本紀〉看司馬遷的史家主體意識 葉瑞斯撰 晉東南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西元2000年01期。
47、太史公筆下的項羽 張桂英撰 綿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西元2000年01期。
48、項羽“破釜沉舟”地望溯考 楊鳳奎撰 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西元2002年04期。
49、英雄的哀歌──《史記》“項羽式”悲劇英雄原型初探 黃丹撰河西學院學報 西元2002年03期。
50、評陳勝、劉邦、項羽的反秦思想 張煥香、楊輝撰 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西元2003年01期。
51、霸王別姬解 周騁撰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西元1998年第2期。
52、淺析梅蘭芳先生的《霸王別姬》 張晶撰 中國戲曲學院學報 西元2003年2月。
戊、學位論文
1、史記漢書傳記文比較研究 朴宰雨著 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國79年7月。
2、《史記》「太史公曰」研究 陳樹雯著 台北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92年6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