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isi.net/htm/xzwj/qmwwj/2007-05-04-35529.htm

一、史学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方向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史学史方方面面的课题都涉及到了,已成为一块成熟的“领地”。不过,由于圈内学人“闭关锁国”倾向重,对研究视野的创新关注不够,自我反思不足,当今中西史学理论研究日新月异的光辉并没有照进史学史研究的殿堂。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传统的史学史研究模式略显保守、落后了些。

大陆史学史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大方面:

1、学科建设讨论不足,理论反思不够自觉。老一代的史学史研究者,重视实践,忽视经验累积,没有文字化的方法、套路留下来,理论与方法思考的文章与专著不多见。

2、研究与编纂方法陈旧。古代的史家多是兼职的,数量不多;当代的史家多是专职的,数量庞大。面对众多的史学工作者及其史学作品,史学史如何研究?如何书写?这个问题,思考不足。

3、无法有效应对史学领域内外变化的挑战。近年来,其它二级学科专家涉足史学史研究,如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史学史专业领域师生对此书的认知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就值得研究,不能简单地回避,这实际是一个如何面对其他学科研究者的进入问题。

4、研究生培养上方法讲得不够。长期以来,大陆的史学史专业研究生培养,完全是建立在经验型教学基础上的,缺少方法论的指导,至今没有一门史学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训练课程。

5、史学史研究缺乏对当代史学的导向作用。史学史直接的研究对象是史学家的思想及其成果,史学史研究学术味更浓些,所以史学史研究的作用,也更间接一些。史学史研究不能直接服务于社会,但也不能为研究而研究,它起码应该为当前的史学建设有所启示。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引导现在,预测未来。

面对以上这些问题,史学史如何做?创新是学术发展之大势,要善于应对史学领域内外变化的挑战,呼应国际学术界的最新发展趋势,促进传统史学研究方法、视野的转换,提升传统史学的研究水平。具体地说,史学史研究未来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需要借助新的史学理念,对传统史学研究的模式作清理与整合,使之更加理论化、科学化。传统史学研究的反思需要现代史学的认识论来支撑。后现代主义史学提出了不少迥异于传统史学的理念,这可以促使我们重新反思传统史学现象的更深层本质。史学史学科建设不能是封闭式的,应是开放式的。

2、加强史学史研究的反思。一个人有否有创新能力,体现在有否有反思能力。反思是创新的起点。“学之为言者,觉也,觉悟所未知也。”没有反思,也就没有了发展动力。只有反思、批评,才能产生新的动力。不经反思,重写就变成重复。缺乏想象力,就是缺乏反思能力。我们希望能多看到一些史学史研究批评与建议的好文章,这是学科发展的动力所在。

3、增强传统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以问题考察为中心,扩展视野,而不是画地为牢,这是史学史研究方法创新的关键所在。

4、史学史专业研究生培养要讲究理论与方法。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要求,最终能否落录,取决于年轻一代人的学术素质。只有用更高水平的、更新的理论与方法来训练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才能培养出更高水平的新一代接班人,学科的进步才有希望。

5、史学史研究需要自己的理论与方法。一个学科发展的关键是增强自身的活力,而增强活力的关键是研究模式的创新。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出路在哪?在中国,在理论与方法的总结。从哪里寻找理论与方法?从中国经验中提炼,是最为关键。提炼经验,参照外国经验,归纳出适合中国的史学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有了连续的、完整的二十多年学术发展经验,到了该总结一下研究经验的时候了。史学史从业经验的总结,必须遵循全面原则,须有全球视野,包括港台地区的史学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总结与提炼。研究实践原则,方法应该是从实践来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

二、史学史研究讲理论与方法的意义

史学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任务是总结与探索史学史研究范式。

为什么要总结前人的研究的路径?学术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学术文化的发展需要积累与进一步的提炼。必须有意识地从研究取向角度出发,对有关的研究成果作一总结,提炼出其研究风格。路是靠人走出来的。第一个走的人,完全是为了图便捷,并没有开辟道路的意识。后来者觉得这条路便捷,自然也模仿着走了。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学术研究路径的出现与形成,同样道理。在实践中,史学史研究者开辟了不少好的道路,有的得到继承,有的则没有好好得到继承。这有多方面因素,缺乏有意识总结与推广,无疑是原因之一。不少人研究史学史属于“客串”,并不是长期从业者。对于某些断代或时期史研究者来说,研究某一阶段史学是其内容之一,并不是全部。结果,某一项目完成后,转移了别的研究目标。典型的如台湾的雷家骥先生《中古史学观念史》,在我看来,他走出了一条新的史学史研究路径,但他本人似乎并没有觉察到这条路径在史学史研究取向探索上的历史贡献。显然,总结史学史研究者的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学术的发展,是一个专科研究与总结研究互辅、互动的进程。总结与提炼,是学术进步的关键。总结前人的研究路径,至少有下面几个方面的意义:

1、让新手有一定的门径可入,提高史学史新手培养效率。史学史研究需要文本化的从业经验总结。前人多是师承的,一个学者,有自己的一套研究路径。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这种传统的传帮带形式,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受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较大,离开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不能传下来。将专家的研究经验文字化,专门化,规范化,形成专门的路径,从而可以让学子们继承。有意识地加以总结,进而推广给青年学子,给研究生提供一种直接的研究路径。路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路径也是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研究者可以直奔主题,路径对学者的影响更大。

2、确立一套取向或范型评价标准,提升史学史研究水平。史学评论如何做好?这是一个可以继续探讨的课题。商业式一本书一个书评,或挑疵式批评文章,都不为人所乐。泛泛地综述,罗列书目,没有触及实质,也不为人所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找到合适的史学评论模式,就成了一个难题。我主张从史学的视角、取向来总体评估研究水平。史学史的本质是历史书写模式史,故而应对前人所用各种史学史研究与书写模式,作一理论总结。有了导向性的取向视角,就能判断某书的历史地位,便于史学史评论的进行。我的《近二十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轨迹》(《史学月刊》1999年第6期)就是从研究模式总结近二十年大陆史学史研究的发展过程。

3、关注前沿学者的研究路径,重视学术文化传承脉胳建设。一个有名的学者,总有自己的路径。每一种研究路径,都有自己一套成熟的办法。不同导师的风格,主要就是研究路径的不同。一个学校,一个研究点,形成自己风格的研究风格、路径,这才是关键所在。高校学科建设,重要的是学术文化传承脉胳建设。

三、史学史研究的基本路径

史学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不应是玄而又玄的纯理论,而是可实质操作的路径。路径的介绍,大体分三大块:一、使用概况,二、路径要点,三、案例分析。每一种方法,结合一个专题,讲述理论与方法,尤其重视可操作层面路径的总结,以便青年学子学习后可以立刻仿而操作。视角支配资料的调配与知识的增长方向。

下面将总结的几个成熟的与可行的研究路径,略作介绍。

历史认识与文本理论。大体说来,由历史事实到史学著作,要经过“事实-记忆(回忆)-口述(口传)-文本记录-历史认识-文本编纂”六个阶段。历史事实只有一个,无非能否发现而已;但历史认识却是多样性的,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认识。史学史是一部人类主体重构史。史学是人们认识历史的方式,史学史是研究不同时期人们认识历史的学问。历史观念研究是第一位的,历史活动研究是第二位的。史学史研究的套路,在本质上是一种史学文本解读。文本是一个当代产生的一个比较中性的学术概念。文本世界是由文字建构起来的,是文字的产物。史学文本是被文字表达的历史。所谓史学文本,就是作为一种语言系统的历史。

历史学各学科史研究。日本的史学史有两种,一种是我们所谓的史学史,一种是学科研究史。我国史学史研究的特点是,传统史学史发达,而学科史研究落后。至于近二十年的史学发展历程,更需要加强研究。近二十年是中国历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是非常值得总结一下的。柯林武德常言,研究任何一个历史问题,须先掌握这一个问题本身的历史,这也就是学科史。

史学的诠释学特质。史学包括史学史研究,面对是的史学文本,所以,一定讲清文本理论与诠释理论。诠释学是从西方哲学中引进的学术术语,史学理论中也涉及历史解释问题。史学离不开诠释学,没有解释,就没有意义,也就没有史学作品的产生。史学史研究讲历史诠释,主要研究历代史家是如何诠释历史的。一部史学史,就是不同时代的史家对历史不断记忆与诠释的历史。历史的诠释模式,基本可分为政治化历史诠释、哲学化历史诠释与历时化历史诠释三大类。

历史理念史研究路径。观念史取向,即观念历程研究。在大陆,起初,流行史学思想史研究。后来,是历史学的理论遗产研究。而在海外,则是历史意识与观念史研究路径。思想、理论,让人的感觉是精英意识浓一些,意识与观念则大众化一些。意识、观念、思想、理论,这是一个思维由低而高、由一般到精英的过程。

史学史的群体研究取向。思潮是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思想体系。流派是具有突出特征的学术群体。学派有两种,一种是历史上实际存在的。知识分子(儒生)团体有自己的地域、学科、师承的传衍轨范、行为方式和知识话语。一种是后人为了学术研究的需要而建构的。两种方式,都离不开建构,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己。讲学派,就是为了从整体上了解学术现象。

史学史研究的时间定位法。历史是一门时间性很强的科学,时间定位是历史研究的特色之一。做史学史,学术编年之法仍是不可少的。要判断一件事情的结果,就要把它的过程先弄明白,然后才能去考察结果。史学编年的价值,就在于对事情的过程搞清楚了,不会在事情的过程上有重大的失误。

史学史的国家视野与民间视野。从国家与社会来看,根据记录内容的不同,历史书写可以区分为“国家书写”与“民间书写”两种。记录国家政府内容与记录民间社会内容,这是区分两种视野的关键。中国史学史上的书写,从内容上来说,经历了由国家书写向民间书写转移的趋势。史学史的发展轨迹,必须写出国家书写的由来与发展。由国家书写与民间书写的消长,看史学史的变迁。抓住这条主线,可以写出一部新式的史学史。国家与社会视角,确实可以大开眼界,让史学史书写模式走出新道来。重新思考国家书写的演变,民间书写的演变,是为了认清未来史学史研究的方向,更好地做好史学史研究,这也是反思史学史的动机所在。

史学的范型。史学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有一个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借用美国学人库恩的话说,有不同的“范型”。中国传统史学即所谓的古代史学,也应有不同的“范型”。传统史学有哪些阶段范型?这个问题,人们思考得不是很多。实际上,中国传统史学大体可分叙事史学、义理史学、考据史学三大类。从时间上粗分一下,汉唐流行叙事史学,宋明风行义理史学,明末清初流行考据史学。叙事史学、义理史学、考据史学,就是传统史学的三大范型。

接受史学研究路径。所谓接受史学,是从社会与个人接受角度研究史学演变的一种模式。接受史学重视的是读者在史学史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的史学史研究,正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打开中外的史学史著作,只有史家及史著的时代背景、撰述目的、撰述内容、撰述特点、史料情况、史学思想等的研究,很少有对史学著作在社会上的传播和影响的研究,忽视读者对史著的接受及其史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朱政惠在《从接受角度研究史学》中说:“严格说来,历史学的全过程由两方面组成,一是史家撰述的过程,一是读者阅读接受的过程。只有当史家撰述完成,并由读者接受,并从中汲取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史学撰述的全过程才算真正完成。”显然,从社会读者角度来思考史学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中外史学互动研究模式。开展中外史学的传播、比较研究。在古代,中国史学曾对东亚日本、朝鲜、越南诸国史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以中国为核心,曾形成过东亚史学体系。近代以后,中国史学又受到了西方史学的影响。中外史学间的这种互动影响历史,是很值得研究的。

近年来,我有志于史学史专业研究生课程建设,撰写了《史学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书,已经讲授过一个学期,正处在完善之中,准备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