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傳〉位於首傳的討論
為何〈伯夷列傳〉被擺至於第一?〈列傳〉定義為何?《史記會注考證》內的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還有龜太郎的〈考證〉,著力於此,有何原因?老子在某些傳本中,排序位於伯夷之前,其因又是何在?北宋景祐本〈集解〉,南宋黃善夫三家注本均將老子列於伯夷前,對照清代武英殿本三家注,張照領銜的〈考證〉文字議論,學者們對此現象的看法又是如何?

◎六藝考信於傳首的意義,如何閱讀《會注考證》中引述的歷代名家?
「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蓺」。「學者」指誰?「六藝」又所指為何?《史記會注考證》,注意他徵引的歷代名家,可增長對於古代學術與重要學者的基礎知識。關於此點,可對照「史記總論」的「史記考證引用書目舉要」。引用方苞所言,「六藝」可等同於「六經」。關於此點,有無可議論空間?此段文字置於傳首,「考信」之,司馬遷的用意何在?

◎文獻版本比對,與基礎辭句工具書的查詢使用
「舜禹之『閒』」,該做何解?有同學解釋為賢人政治,亦有同學認為「閒」等同於「間」。此處的等同有無版本證據?中華本亦作「閒」,但從集解本、百衲本到武英殿本、評林本,均作「間」。「閒」與「間」可否為同義詞?去找《正中形音義大字典》等詞語工具書確認。若為同義詞,因此《史記會注考證校補》並未出版本文字相異的注解?

◎孔子之言,與本傳傳首關係,五體體裁傳首是否有直接聯繫?
司馬遷引孔子言「古之仁聖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司馬遷引孔子的話,特地表揚這兩位,目的是什麼?吳太伯於《史記》為世家第一、伯夷為列傳第一,是否有相互影響關係?

◎版本文字不同,如何影響閱讀與文意理解?
「說者」,依司馬貞看法,為諸子雜記。若為諸子雜記,與傳首的「考信六藝」,是否互相呼應?古之仁聖賢人,孔子「序列」之,司馬遷接著言許由、務光等「文辭不少概見」,司馬貞表示「略」即罕見,由此衍申太史公疑說者言並非實情。如依敦煌本,「概」為「慨」,有怎樣的可能,做出另一種解釋?由此點,可了解不同版本的比對,怎樣影響文意的解釋?同樣地,「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逃」字,敦煌本作「追」。試問哪個字可能較合理?怎樣影響文義的理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