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莽諸子與《太史公書》
研究生:朱浩毅
指導教授:李紀祥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90學年度碩士論文
論文頁數:
關鍵詞:太史公書 ; 續太史公書 ; 劉向 ; 揚雄 ; 班彪 ; 漢莽之際 ; 史學史

摘要

隨著《太史公書》的流傳,歷來學者無不對司馬遷以及《太史公書》有所意見、評價。而今所見較早對司馬遷及《太史公書》提出全面性、系統性評述的,即屬距離司馬遷成書後不久的漢莽諸子。然事實上,對漢莽諸子而言,之所以批評《太史公書》尚有部分的原因乃在於為了撰續《太史公書》,也就是《續太史公書》。換言之,推究漢莽諸子《續太史公書》產生的背景與目的,其實就是漢莽諸子接踵撰續《太史公書》從而產生《漢書》的過程。
於是,《太史公書》與《漢書》之間似乎成了一須重新探究的歷史,然而究竟是什麼因素促使漢莽諸子開啟了撰續《續太史公書》之始,則是首要問題。雖然漢莽諸子的《續太史公書》今已不復見,但如按張晏所言「劉向作《新序》不道王尊。馮商續《史記》為作傳。雄作《法言》亦論其美也。」則說明了研究漢莽諸子的其他著作,則多少可補《續太史公書》亡佚的損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前言:從《太史公書》到《漢書》
第二章 劉向《新序》、《說苑》、《列女傳》中的「太史公」
第一節 劉向對《新序》、《說苑》、《列女傳》的「述∕作」
第二節 《新序》、《說苑》、《列女傳》中的《太史公書》
第三節 「稱遷有良史之材」與《(續)太史公書》
第三章 揚雄《法言》中的「太史公」
第一節 揚雄所見的《太史公書》與揚雄撰續《(續)太史公書》
第二節 《法言》所提到的「太史公」
第三節 〈重黎〉、〈淵騫〉二篇中的《太史公書》
與《(續)太史公書》
第四章 班彪《後傳》與「太史公」
第一節 班彪《後傳》的「撰續」問題
第二節 班彪對「太史公」的理解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由於書目過於繁雜
故以下僅列重要之文獻
一、史料原典
漢‧司馬遷,《史記》,一百三十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百納本據上海涵芬樓影印南宋黃善夫刻本景印,民國八十九年一月臺一版第八次印刷。
漢‧劉 向,《新序》,十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據江南圖書館藏明翻宋刊本縮印,民國五十四年八月臺一版。
漢‧劉 向,《說苑》,二十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據平湖葛氏傳樸堂藏明鈔本縮印,民國五十四年八月臺一版。
漢‧劉 向,《列女傳》,八卷,臺北:廣文書局,民國七十六年三月再版。
漢‧揚 雄,《揚子法言》,十三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據石硯齋翻北宋治平監本縮印,民國五十四年八月臺一版。
漢‧班 固,《漢書》,一百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百納本據常熟瞿氏鐵琴銅劔樓藏北宋景祐刊本景印,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臺一版第七次印刷。
漢‧班 固,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一百卷臺北:藝文印書館,虛受堂本據清光緒庚子貳月長沙王氏校刊本景印,民國八十五年八月初版四刷。
漢‧王 充,《論衡》,三十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據明通津草堂刊本縮印,民國五十四年八月臺一版。
宋‧范 曄,《後漢書》,一百三十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百納本據上海涵芬樓影印宋紹興本景印,民國七十七年一月臺六版。
唐‧劉知幾,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二十卷,臺北:里仁書局,民國八十二年六月出版。
二、近人專著
丁介民,《揚雄年譜》,臺北:菁華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一月初版,八十七頁。
王 青,《揚雄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二○○○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四○七頁。
王錦貴,《漢書和後漢書》,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安作璋,《班固評傳》,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一三八頁。
朴宰雨,《《史記》《漢書》比較研究》,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四二六頁。
朱東潤,《史記考索》,上海:開明書店,一九四八年再版,二四九頁。
何 晉,《《戰國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二○○一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二二六頁。
吳福助,《史漢關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新一版,一一九頁。
吳福助,《漢書採錄西漢文章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初版,一○三頁。
李紀祥,《時間‧歷史‧敘事──史學傳統與歷史理論再思》,臺北:麥田出版社,民國九十年九月初版,三三七頁。
李威熊,《漢書導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初版,一七○頁。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一)》,臺北:著者自印,民國八十九年三月三版,三六九頁。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二)》,臺北:著者自印,民國八十七年一月初版,三五七頁。
徐復觀,《增訂兩漢思想史‧卷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五年六月初版,六四○頁。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八年九月初版,六二九頁。
張大可,《史記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四九一頁。
張大可,《司馬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五二九頁。
張大可,《司馬遷一家言》,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三一三頁。
張大可,《史記文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四三五頁。
陳 直,《史記新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二○五頁。
陳 直,《漢書新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第二版第一次印刷,四九七頁。
陳福濱,《揚雄》,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二年三月初版,二○五頁。
黃開國,《一位玄靜的儒學倫理大師揚雄思想初探》,成都:巴蜀書社,一九八九年十一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一八四頁。
黃慶萱,《史記漢書儒林列傳疏證》,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一九六六年初版,二九○頁。
楊樹達,《漢書窺管》,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年一月初版,六七七頁。
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臺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九年十月初版。
廖吉郎,《兩漢史遺研究》,臺北:廣東出版社,民國七十年三月初版,三三六頁。
鄭萬耕,《揚雄及其太玄》,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一年九月出版,二九六頁。
鄭鶴聲,《漢班孟堅先生固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九年,九八頁。
錢 穆,《漢劉向、歆父子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九年六月二版,一五六頁。
藍秀隆,《楊子法言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四月出版,二三○頁。
三、期刊論文
尹章義,〈班固之生卒年〉,《食貨月刊》,第九卷第十二期,民國六十九年三月,頁四七六-四八二。
古苔光,〈試探劉向的思想〉,《淡江學報》,第二十四期,民國七十五年四月,頁一六三─一九九。
石曉寧,〈試談揚雄《法言》的思想傾向〉,《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九四年第三期,一九九四年七月,頁四八─五三。
吳則虞,〈揚雄思想平議〉,《哲學研究》,一九五七年第六期,一九五七年十二月,頁一二三─一三八。
李紀祥,〈太史公「成一家之言」別解〉,《國際簡讀學會會刊》,第一期,民國八十二年,頁一六三─一七二。
李紀祥,〈史記之「家言」與「史書」性質論〉,《華岡文科學報》,第十九期,民國八十二年七月,頁一─七。
李偉泰,〈「漢書」對「史記」的補正──以賈誼、鼂錯、公孫弘、董仲舒的事蹟為例〉,《臺大中文學報》,第五期,民國八十一年六月,頁一六一-一八七。
阮芝生,〈司馬遷的心〉,《文史哲學報》,第二十三期,民國六十三年十月,頁一九七-二二○。
阮芝生,〈貨殖與禮義──「史記‧貨殖列傳」析論〉,《臺大歷史學報》,第十九期,民國八十五年六月,頁一-四九。
阮芝生,〈滑稽與六藝──「史記‧滑稽列傳」析論〉,《臺大歷史學報》,第二十期,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頁三四一-三七八。
阮芝生,〈論史記中的孔子與春秋〉,《臺大歷史學報》,第二三期,民國八十八年六月,頁一-五九。
阮芝生,〈司馬遷之心──「報任少卿書」析論〉,《臺大歷史學報》,第二十六期,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頁一五一-二○五。
孟繁治,〈劉向劉歆揚雄之比較〉,《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九一年第三期,一九九一年七月,頁二八─三三。
易 平,〈劉向班固所見「太史公書」考〉,《大陸雜誌》,第九十一卷第五期,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頁一─八。
易 平,〈楊惲與「太史公書」〉,《大陸雜誌》,第九十三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五年七月,頁三三-四○。
馬先醒,〈「諸好事者」與漢書譔者〉,《華岡學報》,第八期,民國六十三年七月,頁六五-九四。
許 結,〈揚雄與兩漢思想〉,《中國哲學史研究》,一九八八年第四期,一九八八年十月,頁四一─四八。
逯耀東,〈史傳論贊與「史記」「太史公曰」〉,《新史學》,第三卷第二期,民國八十一年六月,頁一-三四。
逯耀東,〈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今」之開端〉,《輔仁歷史學報》,第五期,民八十二年十二月,頁一-四一。
逯耀東,〈「史記」列傳及其與本紀的關係〉,《臺大歷史學報》,第二十期,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頁三七九-四○五。
葛啟揚,〈劉向生卒年月及其著作考略〉,《史學年報》,第一卷第五期,民國二十二年八月,頁五三─六○。
雷家驥,〈漢書撰者質疑與試釋〉,《華學月刊》,第一二二、一二三期合刊,民國七十一年二-三月,頁一二-二四。
劉為博,〈揚雄「法言」中的君子觀〉,《孔孟月刊》,第三十八卷第五期,民國八十九年一月,頁三二─四三。
劉靜貞,〈劉向《列女傳》的性別意識〉,《東吳歷史學報》,第五期,民國八十八年三月,頁一─三○。
韓碧琴,〈劉向學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九期,民國七十四年六月,頁四七一─六四○。
嚴靈峰,〈劉向「說苑序錄」研究〉,《大陸雜誌》,第五十六卷第六期,民國六十七年六月,頁三七─四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