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開場白:
本學期有校內圖書館,與兩次校外圖書館的參訪,分別為國家圖書館與臺灣大學圖書館,依正式活動規定,參訪時將要求同學們進行作業蒐集實習,並就出席情況進行點名。另一方面,本學期的授課過程,將稍作調整:〈伯夷列傳〉將為本學期首先討論的課題。
1-跟各位來個開場白.JPG
◎五體的問題
《史記》有五種體裁,為何一般人都從〈列傳〉開始讀?因為故事性強,吸引大家閱讀,項羽的失敗何以演戲?成功者如劉邦,為何看起來並未如此精彩?若觀看本學期指定教材的《史記會注考證》,最後所附的瀧川資言〈《史記》總論〉,對於五體有何基本看法?回到〈太史公自序〉,司馬遷又如何自我表述,關於五種體例的定義?

◎版本不同,造成閱讀《史記會注考證》差異性的思考
今日先行帶來三本基本的歷代傳本,包括日本瀧川資言整理的《史記會注考證》,與南宋時期由黃善夫主持校刻完成,經近代張元濟等校勘、重新整理的百衲本《史記三家注》,與目前可見最早完整本的北宋景祐年間刊本《史記集解》,今收錄於為蔣總統祝壽的「仁壽本」二十四史中。版本的呈現形式不同,如何影響理解?將於〈伯夷列傳〉的實際閱讀中,進行討論。
7-需要的有這幾本書.JPG
◎標點斷句,對於閱讀本文的影響
今日最流行者,為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史記三家注》,原因在於當初的標點者,顧頡剛、賀次君、宋雲彬等人,為後學者進行完整的現代化標點整理,便利初學者。然而現代標點的斷句方式,實已經滲入自己的認知,包括顧頡剛與宋雲彬的先後整理,就許多段落的理解,均有極大差距。反映不同時間史著的閱讀、判斷方式有何不同?古代的圈點、句讀模式跟現代人的標點,有何不同?若將《史記會注考證》、百衲本《史記三家注》、仁壽本《史記集解》並列於桌上閱讀,能否得出閱讀差異性的感受?例如,司馬貞《史記索隱》單刻本若加入閱讀理解,可了解司馬貞對於某些詞語的斷句,也知道他企圖解釋《史記》的重點位在何處,閱讀者的我們,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8-今天上課包括五體、版本等討論.JPG
◎必讀參考書:錢穆《中國史學名著》。錢賓四先生的傳世書,多數為上課講義、講稿。我們如何進入他的思考世界,去理解如何將上課講義變為名著?錢賓四的論斷有其精彩,沒事翻一下其論斷《尚書》到《史記》、《漢書》的討論脈絡,當作枕邊書試著一邊閱讀一邊理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