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伯夷列傳〉為列傳之首,其為何至於列傳之首、及伯夷叔齊怨耶非耶?一直都是爭論不休的話題。後人從多角度去探討伯夷叔齊怨乎不怨,但似乎都只是切到皮沒切到肉,如何探看一切的核心?但看讀者自己的心如何去定位伯夷叔齊及司馬遷。
孔子論伯夷
不可否認的,孔子在司馬遷的心中佔有極崇高的地位。若說司馬遷以孔子之言、以六藝為準,為自己的論述做鋪陳,其實也不為過。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孔子對伯夷叔齊,是讚揚的;雖然我們說,司馬遷受孔子思想影響很大,但在此處,司馬遷卻以軼詩突顯其與孔子想法的反差。
司馬遷眼中的伯夷叔齊
◎ 顏淵早逝,行善而不以善終;盜跖竟以善終,則天道究竟為何?
倘所謂天道,是耶非耶?
◎ 伯夷叔齊,遂餓死於首陽山。怨耶非耶?
司馬遷的疑問,總是以自問自答的方式,深刻的傳達給讀者。其中多參雜他的人生體悟及身處當世的體會。我們常有疑問,合觀〈太史公自序〉與壺遂對話,與〈報任安書〉論自己遭遇李陵之禍,書伯夷餓死之惑,是否亦即司馬遷本人對於己身身世不測的困惑?
結語:
司馬遷究竟信不信天道?
不管他信不信天道,我們必須知道,天道和命運並非畫上等號的。
歷史會讓人世間的道理崩盤。如何在自己所處的時代、環境,用另一種方式承接自己,尋找另一種理解,是最重要的!
雲從龍,風從虎。子曰:亦各從其志也!
人生是鋪展開來的道路,而非教條!我們必須清楚,自己所追求的究竟為何?什麼是大事?什麼是小事?
伯夷叔齊,在他們的時代,選擇他們所選擇的道路。他們的怨,他們的不怨,都是我們後世以旁敲側擊的態度去揣測他們的心裡。
然而,把一切如洋蔥般層層剝開,伯夷叔齊,怨乎不怨?
歷史學系971628蘇婉綾
- Nov 25 Wed 2009 12:45
作業:伯夷叔齊,怨乎不怨?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