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史記學概論》作者張新科同志是當代《史記》研究一位卓有成就的中青年學者,有多種《史記》研究論著問世。《史記與中國文學》、《史記研究史略》均是成名作,而這部《史記學概論》則標志作者已進入當代《史記》研究前沿,更是一部代表作。

  何謂“史記學”?似乎人人都可以回答,不就是對《史記》研究的專門之學嗎?說具體一點,“史記學”就是指對司馬遷及其《史記》研究而形成的專門學術體系,但這仍然籠統。繼續追問,這“史記學”的“學術體系”如何建構,它的基礎理論、研究範圍、研究任務、研究方法、以往的研究過程與研究成果、目前的研究現狀與未來的走向等等,都應包括其中,方能成為一門學科體系,回答起來就不那麼簡單了。10多年前,即20世紀90年代初,筆者曾提出這一課題,但至今未能顧及。公元2001年,中國史記研究會成立,由學會再次提出這一課題,希望中青年學者勇挑重擔,張新科同志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知難而上,在短短的兩年時間,拿出他的研究成果--《史記學概論》。該書分為七論十七章,全面闡述了“史記學”的範疇、價值、源流、本質、方法,以及“史記學”的生命力與研究者的素養等內容,第一次構建了“史記學”的模式與框架,是一部開創性的著作,填補了一項學術空白,奠定了“史記學”的基礎理論,值得慶賀。

  本書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下面從兩個方面來說明。第一,本書適應當代《史記》研究的需要而作,是時代的產物。在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精品中,《史記》是無與倫比的百科全書,它有取之不盡的思想源泉,養育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司馬遷的思想、精神、人格對中國知識階層、對中華民族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和強大的凝聚作用。因此,《史記》問世兩千多年以來,有不可勝計的中外學者閱讀它、研究它。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史記》日益走向普及,研究隊伍不斷擴大,學習的基礎日益廣泛,越來越成為人民大眾的精神食糧與藝術欣賞品。在當今的書店裏,隨處可見《史記》及其相關的書籍,從學術論著到普及讀物,從全本《史記》的整理到選本《史記》的讀本,還有影視、光盤、繪畫、改編等等著作,年覆一年成為熱點。可以說當代《史記》研究正處於一個黃金時代,近20年來的研究成果,論著l00餘種,論文數千篇,研究隊伍2000多人。在這樣一個“史記熱”的環境中,“史記學”理論建構的任務便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這一課題,處於目前《史記》研究的前沿陣地,對於引導《史記》研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第二,《史記學概論》系統地總結了兩千年來《史記》研究的成果,闡釋了這一學科的研究過程、研究方法、研究目標,賦予理論的昇華,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毫無疑問,將推動《史記》研究深入發展,減少盲目性,增強科學性。例如,作者論述《史記》的普及宣傳,提出要明確普及對象,並且要有多層次的普及內容。第一層次,是普及《史記》的人物、故事、內容,以及宣傳司馬遷,這只是初級的普及歷史知識。第二層次,是普及司馬遷的精神、人格、思想、《史記》的價值,這是深層的社會意義,是提高民族文化素養、建設新文化的內容了。第三層次,是普及研究成果,造成更深廣的社會影響。諸如大學《史記》課程的設定、《史記》研究成果的數字化,以及其他高科技手段的應用,屬於第三層次。經過作者這樣的概括,如何普及《史記》,就有了明確方向,有了具體內容。在第九章,作者闡釋“史記學”的特點,分為“多學科性”、“多層面性”、“現實性”、“世界性”四個方面的內容。在“多學科性”一目中,作者概括了兩千多年來《史記》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總括為35門、278目,展示了《史記》研究內容的豐富性,既是已往《史記》研究的總盤點,也是進一步拓展《史記》研究的出發點,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方法論問題,一直是《史記》研究中的重要問題,作者在第十二章就此問題進行了全面論述,尤其指出了目前《史記》研究中的一些誤區,頗為中肯。關於今後《史記》研究的方向,作者在第十七章提出:走綜合化之路、以理論作統帥、多樣化的形式、立體化的研究、世界化的目標、生產化的方式,這樣的概括具有積極的理論指導意義。上述例證可以窺見作者的思想火花,以及用力之勤。《史記學概論》各章各節,充滿了對歷代以來《史記》研究工作條理性的概括與理論昇華,不一一具述,讀者讀其書,領其意,可以穫得多方面的啟迪,有助於自己的學習與研究。

  我與作者張新科同志,在學術上切磋,有著密切的聯系。《史記學概論》殺青之後,要我寫幾句話,應是義不容辭。遺憾的是,我對此還研究不深,勉為其難,寫了點體會,既是與作者共勉,也是拋磚引玉,以期引起討論。是為序。
                              張 大 可
                              2003年元旦



目錄

導論
        范 疇 論
第一章 基礎性研究
  一、作家作品基本情況研究
  二、文獻整理
  三、鄉土教材
  四、普及宣傳
  五、相關性研究
第二章 理論性研究
  一、鑒賞、評論
  二、外部、內部規律研究
  三、《史記》研究之研究
第三章 “史記學”的體系構成
  一、建立體系的基本思路
  二、體系的構成
        價 值 論
第四章 “史記學”建立的基礎
  一、廣闊的歷史畫卷
  二、豐富的思想內涵
  三、獨特的四夷列傳
  四、不朽的民族精神
  五、深刻的人生體驗
  六、鮮明的人物形象
第五章 “史記學”的意義、價值
  一、“史記學”的意義
  二、“史記學”的價值
        源 流 論
第六章 “史記學”的形成與發展
  一、漢魏六朝:“史記學”的萌芽期
  二、唐宋:“史記學”的形成期
  三、元明:“史記學”的發展期
  四、清代:“史記學”的高潮期
  五、近現代:“史記學”的轉折期
第七章 “史記學”的興盛與繁榮
  一、初見成效期
  二、逐步深入期
  三、全面豐收期
第八章 “史記學”疑案
  一、司馬遷生卒年
  二、司馬談作史
  三、《史記》斷限
  四、《史記》缺補
  五、太史公釋名、《史記》書名
  六、《史記》倒書
        本 質 論
第九章 “史記學”的特點
  一、多學科性
  二、多層面性
  三、現實性
  四、世界性
第十章 “史記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一、“史記學”與史學
  二、“史記學”與哲學
  三、“史記學”與文學
  四、“史記學”與民族學、地理學
  五、“史記學”與其他社會科學
  六、“史記學”與自然科學
        方 法 論
第十一章 “史記學”的基礎理論
  一、“史記學”的理論支柱:唯物史觀
  二、“史記學”的具體理論
第十二章 “史記學”的資料與方法
  一、“史記學”的基本資料
  二、“史記學”的研究方法
  三、《史記》研究應走出誤區
        生 存 論
第十三章 “史記學”與現實社會
  一、《史記》與漢代社會現實
  二、“史記學”與當代人文精神
  三、“史記學”與當代社會經濟
  四、“史記學”與當代學術
第十四章 “史記學”的學術組織
  一、學術組織
  二、學術會議
第十五章 “史記學”成果的產生及批評
  一、成果產生
  二、成果表述
  三、成果批評
        主 體 論
第十六章 “史記學”研究者的素養
  一、才學識的結合
  二、繼承與創新結合
  三、求實與求美結合
  四、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結合
  五、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結合
第十七章 《史記》研究者的使命及努力的方向
  一、走綜合化之路
  二、以理論作統帥
  三、多樣化的形式
  四、立體化的研究
  五、世界化的目標
  六、生產化的方式
  七、餘論
附錄 從著作看日本先哲的《史記》研究--古今傳承1300年間的變遷
  一、《史記》的傳來和近江、奈良朝時代
  二、日本留下《史記》古鈔本的人
  三、刊行和刻《史記》諸版本的人
  四、古來遺留《史記》名著的人
後記



作者簡介

張新科,男,陝西眉縣人,生於1959年農曆8月,文學博士,現為陝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會常務理事、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副會長。多年來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版《史記研究史略》、《史記與中國文學》、《唐前史傳文學研究》等著作,主編、參編著作1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


後記

《史記》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顆璀燦的明珠,以其獨特的魁力,吸引著無數學者對其進行研究,於是,“史記學”便應運而生。從《史記》誕生到當今21世紀,兩千多年來,人們以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對《史記》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研究。如何從理論上對“史記學”進行總結、概括,是《史記》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目前學術界還沒有一部這樣的著作。本人不揣譾陋,對“史記學”的建立提出一些看法,名之曰《史記學概論》,期望得到同行和學界的批評指正。
  回顧自己研究《史記》所走過的道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至今快20個年頭。上大學期間,聆聽中文系何世華先生的《史記研究》專題課,受益匪淺,使我對《史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上碩士研究生期間,我的指導老師是王守民先生。在王先生門下苦讀三年,完成了碩士學位論文《從左傳到史記史傳文學寫人藝術的發展》,較為系統地探討了先秦兩漢時期史傳文學的發展情況。在這期間,我對《史記》花了較大功夫。畢業後留校任教,主要講授先秦兩漢文學。在平時的《史記》教學和研究中,趙光勇先生給了我多方面的提攜和幫助。結合教學,我撰寫了有關《史記》方面的論文。1990年,我和浙江師范大學俞樟華先生合作的《史記研究史略》出版,得到了學界的充分肯定,並穫得全國古籍整理優秀圖書三等獎、陝西省人民政府三等獎。此書在台灣地區、韓國、日本也很有影響,日本《史記》研究專家池田英雄在《史記學50年--日中史記研究的動向》一書中也給予高度評價。這給我研究《史記》以更大的信心。此後,經過努力,出版了《史記與中國文學》一書,對《史記》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成就進行了探討,此書穫陝西省教委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995-1998年,我投師霍松林教授門下,攻讀博士學位,在霍先生的精心指導下,完成了《唐前史傳文學研究》的學位論文,以《史記》為核心,上鉤下連,對唐前史傳文學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出版後也受到好評。這些可敬的老師,使我在學術的道路上一步步走向成熟。
  在多年的《史記》研究和本書稿寫作中,還得到了宋嗣廉、韓兆琦、安平秋、張大可、徐興海、陳蘭村、張強、俞樟華、趙生群等先生的許多支援和鼓勵。日本學者池田英雄、籐田勝久、美國學者倪豪士等也惠贈了許多珍貴的資料。本書特將池田英雄先生的大作附錄於後,一方面是為了珍惜這份友誼,另一方面是為使讀者了解“史記學”在日本的發展情況。本書稿的第七和第十七章的內容,曾以我和碩士研究生王剛、蔣文傑的名義在有關學術刊物上發表,本次又進行了改動,使其與全書體例一致。承蒙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安平秋先生,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張大可先生予以熱情鼓勵和支援,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張大可先生在百忙中審閱全稿並賜以序言。在出版過程中,商務印書館的領導和著作室的常紹民先生予以大力支援,責任編輯王齊同志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本書的出版,得到陝西師范大學學術著作版基金的資助。我的愛人李紅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使我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學習和研究。所有這些,在此一並致以誠摯的謝意。
               2002年5月20日初稿
               2002年12月22日冬至日改畢


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FZMMk6ubZjMJ:www.cp.com.cn:8246/b5/www.cp.com.cn/scrp/bookdetail.cfm%3FiBookNo%3D2161%26sYc%3D1-1+%E5%BC%B5%E6%96%B0%E7%A7%91+%E5%8F%B2%E8%A8%98&hl=zh-TW&ct=clnk&cd=4&gl=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