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義士」、「國士」如何分?以忠、義來說,似是有理,其實包含其內。以曹沫對齊的挾持,還有管仲的言行;伍子胥對專諸的賞識,專諸讓吳公子光登上王位;豫讓為智伯所用,智伯被殺,並為此復仇;聶政為嚴仲子殺俠累,遂暴屍於市,聶榮對於其弟的厚愛;荊軻因燕太子丹被質於趙,與樊子期的死,刺秦王不中,高漸離的復仇……。種種言行已說明「義士」與「國士」的定位了。若以「忠」來說,「國士」之名是可成立的,而「義」就為「義士」所用。

  但從司馬遷在〈刺客列傳〉的鋪陳來說,其實「義士」與「國士」之名可等而同之。從管仲對齊桓公的諫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公子光對專諸的信任,公子光曰:「光之身,子之身也。」、豫讓對智伯的「士為知己者死」、「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嚴仲子以賓主之禮待聶政,荊軻因燕太子丹的「天雨粟,馬生角也」,到最後刺殺秦王之舉。從這幾點就可顯明司馬遷所要表達對於刺客的「義士」與「國士」是一體兩面的,若以不求名利來說,似是有理,但其實只是表層的解釋,閱讀至最後,會發現司馬遷好像是要闡述的是「賞識知己」才是「義士」、「國士」形成的主因。而「忠」與「義」其實包含其內,當有賞識自己的伯樂出現時,那份對於伯樂的賞識之心,必予以回饋。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司馬遷會在最後寫「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在這裡主要說的是成其傳的原因,但司馬遷主要著重的是荊軻,遂在最後太史公曰言「荊軻受燕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太過。」但這裡主要是針對「義士」與「國士」在情感面的陳述,因為「義士」與「國士」不能單從這方面來看,或許可從他們的志節來探討為何司馬遷要以「義士」與「國士」的定義問題。而我會認為是「賞識知己」的論點在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於是有此想法,但是或許,在此我的論述還需要更多的資料做補充,且要參照其他列傳的比對,才能對此的論述有更詳細的探討。

                             歷史系三年級961612程俐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