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isi.net/htm/xzwj/wjlwj/2006-09-25-35270.htm

摘 要:有清一代,文治总是与官方修史事业联系在一起,清高宗乾隆充分发挥史馆修史的政治功能,通过修纂史书、阐释历史来配合现实统治,达到转移人心、扶植纲常的目的。他设馆编纂《历代通鉴辑览》,宣扬自己的历史观念,借历史事实驳斥“夷夏大防”的正统理论,既确立南明的正统地位,又论证清朝承继天统,通过标榜“大中至正”之道,实现敦化风气、服务现实的目的。他谕令史馆编纂《胜朝殉节诸臣录》、《贰臣传》,通过褒奖明末殉节之士,贬斥降清失义之臣,倡导忠义,风励臣节,借助明末清初历史来阐发自己的君臣关系论,适时转换道德角色,重新审论历史上的重要现象和人物,作出符合清廷根本利益的理论解释,巧妙地把历史与现实统治结合起来。

关键词:清代;史馆;乾隆;文治;正统论;臣节

以文教施政治民,注意对社会精神生活的建设与引导,倡导文治,是古代高明的统治者为稳固自己的统治常常采取的措施。文治所注重的是推行政治教化、巩固纲常道德、阐扬儒家学说、发展教育、整理典籍等等。总之,是通过兴办各项文化事业将统治者的政治思想、教化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心中,使之不偏离当朝的政治方向和政治需要。在清代诸帝王中,清高宗乾隆最重文治,而且有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将推行文治与官方修史事业联系在一起,把设馆修史当作推行文治的重要工具,充分发挥史馆修史的政治功能,通过修纂史书、阐释历史来达到转移人心、扶植纲常的目的,而不是进行空洞的说教。这是乾隆皇帝作为一个有较高学术修养的政治家的高明之处。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zisi.net/htm/xzwj/xglwj/2006-09-22-35269.htm

胡适对自己的学术定位是最感兴趣于史学。他晚年曾说:“有时我自称为历史家;有时又称为思想史家。但我从未自称我是哲学家,或其它各行的什么起专家。”[1] 然而,相对于研究成果丰硕的“胡适学”来说,学术界对作为史学家的胡适的思想研究则可以说是相当薄弱的环节了,不仅论文不多,专门的论著也很少;而在这有限的论著中,有关其方法论的研究又占了大部分。[2] 因此,本文结合学术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拟从胡适的历史观、史学认识论和价值论、史学方法论和史料观等方面对胡适的史学思想作一个全面的审视和评判。

一、胡适的历史观

胡适虽然没有对历史的本质与构成、历史发展形式、历史动力和历史创造者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作过集中和系统的论述,但是我们通过他不同时期各类著述对这些问题零散的阐述,还是能够勾勒出胡适历史观的基本面貌。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zisi.net/htm/xzwj/zghwj/2006-09-07-35246.htm

记得当年老师曾说过这样的话:理科学生的书,是越读越少;文科学生的书,是越读越多。何以如此呢?因为数理化的书是逐步“淘汰”的,有了现在新出的书,前人(如阿基米德、毕德哥拉斯)的著作就可以不读了;人文学科的书是不断积累的,不能因为今天有这么多的新书、新教材,前人的著作就可以不读了。近年来,民国年间人文学科学术著作的重印热销,似乎为此说提供了一个佐证。不过,旧著重印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前辈学者的一些学术名著,而对于他们所写的一些文史通俗读物、教科书,尚未能充分重视。其实,后者有不少都是前辈学者的精心之作,值得重印介绍。比如,吕思勉先生在七十余年前写的这部《本国史》(全称《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就很值得今天的文史学者和青年学生阅读参考。

吕思勉先生,字诚之,笔名驽牛、企、程芸、芸等,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生于一八八四年二月廿七日(甲申二月初一)。吕先生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童年时受的是旧式教育。后因家道中衰,不能延师教学,径由父母姐姐督学讲解。十五、六岁起,他自读了正续《资治通鉴》、《明纪》、《文献通考》,以及前四史和新旧唐书,并练习圈点和撰写史札笔记。这期间,他还得到家乡名宿丁桂徵、谢钟英、屠敬山的指教。尤其是历史学家屠敬山,时任京师大学堂教习,曾在常州城内“读书阅报社”讲元史,吕先生也前去听课,且受益非浅。因受屠敬山的民族史研究的启发,于是接读了《辽史》、《金史》、《元史》及其他诸史。到二十三岁时,吕先生已系统地把二十四史读了一遍,并立下了研究历史的志向。

自少时起,吕先生就学写读史札记,成年后更订立了严格的工作计划。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史学研究与写作上,每天清晨起来,就埋头于阅读写作,一直工作到深夜,五十年如一日。他先后把二十四史读了数遍,又参考其它史书以及经、子、集部等文献,将辑录的史料进行析解、分类、排比、考证,写成一条条札记。经过长期的积累,札记的总数达100 多万字。在当代史学家中,能够真正通读二十四史的学者,可谓凤毛麟角,传为美谈,被后辈学者视为史学界的传奇人物,而吕先生则是公认的读过遍数最多的一位。吕先生读二十四史,全书从头到尾都用红笔加了圈点或符号,如人名加【】,有用的重要史料圈点,名物制度在词旁加△,不仅纪、传如此加,志也加,很少人读的天文志、律历志也加,连卷后所附殿本考证也加。据学者的估计,对于二十四史,吕先生至少读过四遍以上,这种功夫即使毕生致力读古籍的乾嘉学者中恐怕也是少见的(《蒿庐问学记》,第145页)。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zisi.net/htm/xzwj/zzcwj/2006-08-14-35210.htm


编者按:瞿林东,1937年生,安徽肥东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考取研究生,师从白寿彝教授攻读中国史学史专业。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主编。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国简明史学史》以及《史学导论》(合著)等专著,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2005年上半年,邹兆辰教授对瞿林东先生进行了访谈,2005年 11月又补充了部分内容。

一、师从白寿彝先生,走上研究中国史学史之路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zisi.net/htm/ztzl/zgsxs/2006-08-09-35203.htm

这几年来,中国学术界实在是太贫乏而混乱了,史学方面尤甚。这一方面意义着现实的阴郁,与萧杀,一方面意义着中国目前新史学的理论尚未定型。

一部史学史的写作是相当艰苦,不但要对过去各史学家的史学方法论有深刻的研究,对史籍有深刻的了解,对时代有深刻的体味,更要紧的,还要对史学自身的整个发展有所认识。否则,会变成一本“垃圾堆”的!

在魏应麒氏中国史学史(民国三十三年一月商务印书馆初版)未问世以前,别人也曾经出版过三四种中国史学史的书籍,可是总不能使人满意首盲,不是史观的错误,就是史料的不确,最大的缺陷,是对史学自身的发展没有把握到。那么,这本中国史学史的编制是怎样的呢?魏氏把全书分为上下二编:上编将中国史学史之特质分价值,中国史籍之地位与类别,中国史官之建置与职守作一有系统的总括叙述。下编则分期叙述自远古到民国每一时代发展的情形,注意各种体制的因创,尤注意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