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isi.net/htm/xzwj/sxlwj/2007-01-19-35421.htm

摘要:历史观的变革是史学发展的根本变革,必然导致史学的深层次变化。西方进化论的传播,深刻地冲击着传统史书编纂的模式。中国的新史学思潮时期,史家在进化史观的指导下对史书编撰进行了具有成效的改造,出现了具有近代色彩的章节体历史教科书,和崭新的通史、学术史、地方志编纂方式。
关键词:进化史观 章节体历史教科书 通史 学术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严复译介的《天演论》出版。此书从民族危机的严重现实出发,将英国思想家赫胥黎的生物进化论及其社会进化论与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糅合,在中国较为系统和深入地介绍了西方近代进化史观。严复宣传的社会进化论观点,适应了19世纪末中国形势的需要,它使立志改革和革命的人士有了新的思想武器,受到当时知识界的欢迎。蔡元培先生说;“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 ”,“自此书出后,‘物竞’、‘争存’、‘优胜劣败’,成为人人的口头禅。”[i][p126]胡适也说过:“《天演论》出版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ii][p56] 西方进化论的传播,为戊戌时期的知识分子营造了崭新的理论氛围,它同救亡图存的历史需要想结合,为新史学的诞生提供了历史条件和理论准备。伴随历史观的变革,史家在进化史观的指导下对史书编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本文拟对此做一初步的探讨和剖析。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zisi.net/htm/xzwj/hfxwj/2007-01-09-35412.htm

《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陈以爱著,台湾政治大学1999年版,另有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清华国学研究院纪事》孙敦恒著,载《清华汉学研究》第一辑

在近年学术界颇为趋热的二十世纪学术史回顾与研究中,有关现代高校人文学术研究机构、尤其是北大国学门和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讨论,始终是人们比较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一方面固然与两校在现代教育史上的特殊地位有关,但更主要的,显然是因其在中国现代学术制度创建过程中确起有某种开风气、示规模的作用之故。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zisi.net/htm/xzwj/hdrwj/2007-01-09-35414.htm

在我国方志编纂史上,全国性志书代有修撰,如隋有《隋区域图志》;唐有《元和郡县图志》;宋有《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等;元朝的全国性志书正式定名《大元一统志》,部帙达一千卷,明代仿其义例,纂成《大明一统志》;清代则纂有《大清一统志》[1]。《大清一统志》是历代一统志中最好的一部,史料价值较高,它曾经先后三次纂修,纂修时间历经康、雍、乾、嘉、道五朝,其中第二次纂修的主要任务是增修《大清一统志》的“西域新疆统部”,这是乾隆年间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一、《大清一统志》的先后三次纂修

清代最早倡议纂修《一统志》的是康熙年间的保和殿大学士卫周祚。他于康熙十一年(1671)上疏奏请:“各省通志宜修,如天下山川、形势、户口、丁徭、地亩、钱粮、风俗、人物、疆域、险要,宜汇集成帙,名曰《通志》,诚一代之文献,然迄今各省尚未编修,甚属缺典,何以襄我皇上兴隆盛治乎?除河南、陕西已经前抚臣贾汉复纂修进呈外,请敕下直省各督抚,聘集夙儒名贤,接古续今,纂辑成书,总发翰林院,汇为《大清一统志》。”[2]康熙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各省施行,编纂地方志书。然而,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三藩之乱”起,战云密布,举国震荡,全力平叛为清廷首要之务,纂修《大清一统志》事暂被搁置。这是初修《大清一统志》经历的一大周折。平定“三藩之乱”后,各省又续修地方志书,为《一统志》准备资料。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政府又下令编纂《一统志》,兹因规模宏大,卷帙浩繁,久而未成。雍正帝继位后,继续督修《一统志》,又历时十余年,至乾隆五年十一月,《大清一统志》342卷告成[3],乾隆八年全书最终刊刻完成。这次编修,名为勒德洪、弘昼、蒋廷锡负责,实际由陈廷敬、徐乾学领其事,著名学者顾祖禹、阎若璩、黄仪、胡渭、齐召南等先后负责予修。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zisi.net/htm/xzwj/wjlwj/2006-12-22-35396.htm

清初马骕编撰的《绎史》一书,裒集著述旧文,广征博引,熔裁成篇,纂录从“开辟”到“秦亡”之间的史事,排比先后,附以论断,不仅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而且反映了马骕丰富的史学思想,颇有探讨之必要。

(一)

马骕(1621—1673),字宛斯,一字骢御,山东邹平人。“少孤,事母以孝闻。颖敏强记,于书无不精研”。[1](P23)顺治十六年(1658年)中进士,谒选居京师,举为顺天乡试同考官。除淮安府推官。不久因推官设置裁撤,补派为安徽灵壁县知县。马骕为官,“有善政”,时称“廉能”。在淮安府任上,仅三个月就平反冤狱数起。任灵壁知县时,注重民情隐忧,每遇灾荒,辄减免赋税,革除弊政,安辑流民,“岁省民力无算,流亡复业者数千家”。[2]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积劳成疾,卒于灵壁知县任上。马骕为官多年,迄无长物。灵壁士民皆感念其恩德,痛哭流涕,于“名宦祠”立位奉祀。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zisi.net/htm/xzwj/cywj/2006-12-21-35394.htm

【提 要】 钱穆先生是20世纪中国研究清代学术史的大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他研究清代学术史的名作。钱穆主要是从宋学的角度来研究清代学术,提出了清代汉学渊源于宋学,“不知宋学,则无以评汉宋之是非”的著名论断。由于钱穆治清代学术史主要以昂扬宋学精神为主旨,所以他在评价和判识清代学人学术思想的高下深浅时,就贯穿了一条是否有志经世、是否心系天下安危的宋学精神为其评判标准的。
【关键词】 清代学术史 钱穆 宋学 汉学

近人研究清代学术史较早者,首推章太炎。章氏撰有《清儒》一篇,对清代学术的发展变迁作了提要钩玄式的概括,可谓是近代总结清代学术史的开山之作。稍后的刘师培著《南北考证学不同论》、《近儒学术统系论》、《清儒得失论》、《近代汉学变迁论》,对清代学术作了富有价值的总结。继章、刘之后对清代学术史研究最有成就者,当推梁启超。1904年,梁氏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近世之学术》一文,这是他治清代学术史的发轫。不过这时的梁启超对清代学术的评价不高,认为“有清一代之学术,大抵述而不作,学而不思,故可谓之为思想最衰时代”。[1]这与他后来在《清代学术概论》“自序二”中,把清* 据学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并称为我国五大学术思潮的评价截然不同。梁启超晚年从政坛上退隐下来,致力于清代学术史研究,1920年写成的《清代学术概论》, 1923年至1925年间完成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他治清代学术史最负盛名的两部力作,集中体现了他在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水平。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