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8/zhangfuxiang001.htm

六、今本《紀年》對古本的改編和增補(丙):“殷商紀”部分

今本《紀年》的商代部分,除成湯、太戊、武丁、祖甲、帝辛的材料較之古本有所增補外,其餘諸王的條目在全書中最稱簡淨,文例尤“大似《春秋經》”,應該基本上是古本《紀年》的原文。可見其改動較少的證據如:(一)諸王名號,如小庚、開甲、馮辛、文丁,皆與《史記》所載不同,應出於更早的典籍。“小庚”或是“大庚”之訛;“開甲”當本於《世本》;“馮辛”與《漢書‧古今人表》同,疑亦為《世本》異文;“文丁”則與卜辭“文武丁”相合。又“庚丁”實為“康丁”之誤,商王無以兩日名相配為號者,而載籍皆寫作“庚丁”。(二)《晉書‧束皙轉》括述古本《紀年》“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曆”。今本於前者載太甲元年“伊尹放太甲於桐,乃自立”、“七年,王潛出自桐,殺伊尹”云云,於後者載“王殺季曆”,皆未改古本。又太甲元年下引“約按”:“伊尹自立,蓋誤以攝政為真爾。”七年下又引“約按”:“此文與前後不類,蓋後世所益。”以疑辭存舊文,大不同於“五帝紀”、“夏紀”部分的逕自刪除古本“舜囚堯”、“啟殺益”之類。(三)以祖乙為“中宗”,史籍無徵,唯近世出土的卜辭可證,是亦為今本忠實保存古本舊文的一例。(四)其有異文者,如陽甲“西征丹山戎”,祖甲“征西戎”,按《山海經‧大荒北經》注引《竹書》,或本為一事而兩歧,當亦承舊記而來。(五)今本記商代王年,均未用喪畢即位之說,也為後人的利用和考求減少了不少麻煩。總起來看,大概唐以前古本的“殷商紀”較少散佚,故今本整理者亦少有添加。《輯證》“殷紀”部分所錄古本佚文凡40目,幾乎皆見於今本,唯“帝辛受時,天大曀”一語不見,或是今本脫去。

古本與今本《紀年》的重大分歧之一在商之積年。今本“殷商紀”之末亦有概括語云: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8/zhangfuxiang001.htm

參考文獻:

[1]房玄齡等.晉書[M].二十五史(影印清武英殿本)[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

[2]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M].四部備要[Z].上海:中華書局,1936.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3/781.html
原刊於《文史》2005年第4輯

自東晉十六國始,因長期分裂,南北兩地在學術文化方面呈現出很多差異。這些差異歷來為研究者所關注。但是回顧以往的研究史,我們發現研究者對涉及南北差異的一些關鍵性史料的理解並不相同,比如對《世說新語》記載的一段有關“南人”、“北人”的對話,研究者的認識就有分歧。這些分歧不解決,進一步討論就很困難。

一 “南人”、“北人”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gufeng.ws/book.asp?bookid=386&id=630

原 文:

  開闢草昧,歲紀綿邈,居今識古,(具)【其】載籍乎!軒轅之世,史有蒼頡,主文之職,其來久矣。《曲禮》曰:「史載筆。」【史者,使也;執筆】左右,使之記(已)【也】。【古】者左史記(事者)【言】,右史(記言)【書事】(者)。言經則《尚書》,事經則《春秋》。唐虞流于典謨,(商夏)【夏商】被于誥誓。洎周命惟新,姬公定法,紬三正以班曆,貫四時以聯事,諸侯建邦,各有國史,彰善癉惡,樹之風聲。自平王微弱,政不及雅,憲章散紊,彝倫攸斁。夫子閔王道之缺,傷斯文之墜,靜居以歎鳳,臨衢而泣麟,於是就大師以正《雅》《頌》,因魯史以修《春秋》,舉得失以表黜陟,徵存亡以(摽)【標】勸戒;褒見一字,貴踰軒冕;貶在片言,誅深斧鉞。然睿旨(存亡)幽(隱)【祕】,經文婉約,丘明同時,實得微言,乃原始要終,創為傳體。傳者,轉也;轉受經旨,以授其後,實聖文之羽翮,記籍之冠冕也。

  【及】至從橫之世,史職猶存。秦并七王,而戰國有策。蓋錄而弗敘,故(節)【即】簡而為名也。漢滅嬴項,武功積年,陸賈稽古,作《楚漢春秋》;爰及太史談,世惟執簡;子長繼(至)【志】,甄序帝勣。比堯稱典,則位雜中賢;法孔題經,則文非元聖。故取式《呂覽》,通號曰紀,紀綱之號,亦宏稱【也】。故本紀以述皇王,(列傳)【世家】以總侯伯,【列傳以錄卿士】,《八書》以鋪政體,《十表》以譜年爵,雖殊古式,而得事序焉。爾其實錄無隱之旨,博雅弘辯之才,愛奇反經之尤,條例蹖落之失,叔皮論之詳矣。及班固述漢,因循前業,觀(司馬)【史】遷之辭,思實過半。其《十志》該富,讚序弘麗,儒雅彬彬,信有遺味。至於宗經矩聖之典,端緒豐贍之功,遺親攘美之罪,徵賄鬻筆之愆,公理辨之究矣。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于寶述紀。

  黃本作「干寶」。《校證》:「馮本、兩京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梅本、淩本、梅六次本、鍾本、梁本、日本刊本、王謨本、張松孫本、《史略》『干』皆作『于』,汪本、佘本誤作『子』。令升之字,古書『于』『干』錯出,《廣韻》『于』『干』皆姓。」《考異》:「按:從《晉書》作『干』是。」《彙校》:「『于寶』,《御覽》作『干寶』。按『于』系『干』之形誤。」按《三國志•荀惲傳》裴注有「干寶《晉紀》」語。《晉書•干寶傳》:「寶字令升。……少勤學,博覽書記,以才器召為著作郎。……著《晉紀》,自宣帝訖於湣帝,五十三年,凡二十卷。其書簡略,直而能婉,咸稱良史。」作「干寶」是,依《御覽》、黃本改。

  以審正得序。

  黃校:「《御覽》(得)作『明』。」《校證》:「馮校云:『《御覽》得作明。』何校同。案《史略》亦作『明』。」按《荀子•議兵》篇:「百官得序,群物皆正。」《韓詩外傳》卷三:「天下得序,群物安居。」又《漢書•司馬遷傳》:「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作「得序」義長。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