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悲劇人物與悲劇精神研究
研究生:蔡雅惠
指導教授:張高評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89學年度碩士論文
論文頁數:176
關鍵詞:史記 ; 司馬遷 ; 悲劇人物 ; 悲劇精神 ; 神話



摘要

《史記》的悲劇特質,乃屬於廣義美學的範疇。司馬遷因自身經歷及對當時政治的體認,其對「美」產生不同於傳統儒家的看法,他特意強調歷史人物的崇高人格與政治社會間的矛盾,透過其精湛的文學表現技巧,展現《史記》的悲劇美。
此文旨在探討《史記》悲劇人物與悲劇精神特點,而人物與精神之所以得以稱為悲劇,必有其條件。從西方美學角度而言,悲劇之構成,在人物的行徑、情性,事件的特性,與悲劇力量與情感的展現,都有其內涵特質。這些悲劇內涵即為檢視《史記》悲劇人物與悲劇精神的要點。
對類型人物的探討,能提供讀者深刻印象並給予鑒戒教育功能,由《史記》人物悲劇的形成進行探究分析,得以歸納出四種類型的悲劇人物,包括忠義型、政爭型、性格型與成他型。悲劇人物之所以在其悲慘際遇中,能夠引起讀者敬重、憐惜情緒,乃在人物思想行動下,散逸而出的悲劇精神。《史記》悲劇人物的精神特質,與傳統儒家精神有若合符節之處,亦有相異的特點,此部分的探討結果對《史記》思想的認識,也提供另一思維角度。
《史記》的悲劇性是中國美學史上的光輝,此特性的展現,使司馬遷除了是史學家、文學家外,更兼具美學家的身份。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方法…………………………………………...……………………1
第二節 研究現況………………………………...………………………………3
第三節 預期成果………………………...………………………………………3
第二章 悲劇的意義與內涵……………………………………………………5
第一節 西方悲劇觀的傳統與突破……………………………………...………6
第二節 中國悲劇觀的建立…………………………………………………...…7
一 影響中華民族悲劇精神形成的因素………………………………………8
(一)受民族生存之自然環境影響………………………………………...9
(二)受民族生死觀影響…………………………………………………12
(三)受民族命運觀影響…………………………………………………15
(四)受政體形式與統治方式影響………………………………………17
二 悲劇構成之必要元素…….…………………………………. …...………20
(一)構成悲劇的主要元素………………………………………………20
(二)悲劇必要元素的內涵特質…………………………………………24
1、悲劇人物…………….……………………………….…………24
(1)悲劇人物的行徑……………………………………………26
A、強烈自決性………………………………………………26
B、奮鬥對抗…………………………………………………28
C、質疑憾恨或衝突吶喊……………………………………28
D、受難毀滅…………………………………………………30
(2)悲劇人物的情性……………………………………………31
A、追求自我認定的善………………………………………32
B、堅持自我理想的意志……………………………………33
2、悲劇事件…………….………………………….………………34
(1)衝突性………………….……………………………….…..35
(2)苦難性………………………………………………………36
3、悲劇力量……………………………………………………...…37
4、悲劇情感………………………………………………………..38
第三章 《史記》悲劇色彩形成因素探析…………………………………41
第一節 悲劇形成的內因與外緣………………………………………….……42
一 中國傳統知識份子的特性……………………………………………..…42
(一)傳統知識份子的主體意識與性格…………………………………43
(二)傳統知識份子的理想抱負與實踐之路……………………………44
二 中國傳統政治體制下知識份子的悲劇…………………………………..47
(一)君主專制的影響……………………………………………………48
(二)酷吏政治的影響……………………………………………………49
三 個性特質與悲劇之形成…………………………….…………………….52
(一)忠誠剛烈性格………………………………………………………53
(二)助人性格……………………………………………………………55
第二節 司馬遷有意識地塑造歷史悲劇人物………………………………….59
一 司馬遷悲劇性格的形成……………………………………………….…59
(一)司馬遷具備戰國士文化性格特質…………………………………61
(二)司馬遷的性格與時代政治間的衝突………………………………64
(三)司馬遷面對自我悲劇的態度………………………………………66
二 司馬遷性格特質與《史記》悲劇人物……………………………………69
(一)好奇的性格…………………………………………………………69
(二)重情的性格…………………………………………………………70
(三)史家的資鑑精神……………………………………………………72
1、漢代以前的資鑒精神………………………………………..…73
2、歷史的資鑒功能………………………………………………..74
3、漢代的資鑒精神……………………………………………..…76
第三節 描寫技巧與《史記》悲劇色彩的凸顯……………………………….…78
一 紀傳體與悲劇性格的凸顯…………………………………………….…79
二 典型事例與悲劇形象的塑造………………………………………….…80
第四章 《史記》悲劇人物類型………………………….…………………84
第一節 忠義型悲劇人物……………………………………………….………84
一 敵國反間使敗亡……………………………………………….………….85
(一)伍子胥………………………………………………………………85
(二)白起…………………………………………………………………87
(三)李牧…………………………………………………………………89
(四)廉頗…………………………………………………………………91
二 功顯才高反招禍………………………………………………………..…92
(一)屈原…………………………………………………………………93
(二)文種…………………………………………………………………97
(三)韓非………………………………………………………………100
(四)蒙恬………………………………………………………………..104
(五)韓信………………………………………………………………..106
第二節 政爭型悲劇人物…….…………………………………………..…….110
一 隸屬弱勢而犧牲………………………………………………..………..110
(一)肥義………………………………………………………………….…..110
(二)晉鄙.………………………………………………………………….….112
(三)周昌………………………………………………………………….…..113
二 新舊鬥爭而犧牲…………………………………………………..……..115
(一)趙武靈王……………….……………………………………….………115
(二)商鞅…………….……………………………………………………..…118
(三)晁錯……………………………………………………………………...120
第三節 性格型悲劇人物………………………………………………………122
(一)伯夷、叔齊………………………………………………………..122
(二)孔子………………………………………………………………..124
(三)項羽…………………………………………………………….….128
(四)李廣………………………………………………………………..131
第四節 成他型悲劇人物………………………………………………………134
(一)公孫杵臼…………………………………………………………..135
(二)豫讓………………………………………………………………..136
(三)聶政……………………………………………………………..…138
(四)荊軻……………………………………………………………..…140
第五章 《史記》悲劇精神之特點與表現……………………………….…144
第一節 中國古神話悲劇精神的呈現…………………………………..………144
一 神話英雄的抗爭精神……………………………………………………145
二 神話悲劇精神的不滅……………………………………………………147
第二節 《史記》悲劇精神特點…………………………………………………149
一 懷疑精神…………………………………………………………………149
二 超越精神…………………………………………………………………151
三 忍辱追求生命不朽之精神………………………………………...…….153
四 奉獻犧牲精神……………………………………………………………155
五 反中庸精神………………………………………………………………156
第三節 寫作技巧與悲劇精神…………………………………………………160
一 相貌描寫與悲劇精神……………………………………………………160
二 言語表現與悲劇精神……………………………………………………161
第六章 結論………..………………………..…………………………………167
主要參考書目……………………………………………………...…………….170



主要參考書目

書籍專著部份
一 《史記》相關論著
司馬遷及其史學 周虎林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78.05
史記研究 張大可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1985.04
史記人物傳記論稿 郭雙成 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
司馬遷其人其書 王國維等著 臺北:長安出版社 1985.09
司馬遷與史記新探 張維嶽編 臺北:崧高書社 1985.11
史記菁華錄 姚祖恩編著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986.04十三刷
司馬遷的創作意識與寫作技巧 范文芳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7.05
史記全書新注 張大可 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0.06
史記通論 韓兆琦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09
歷代名家評史記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編 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1990.02
史記會注考證 瀧川龜太郎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1991.07
標補史記評林 凌稚隆輯校 臺北:地球出版社 1992.03
史記研究粹編 張高評主編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1992.04
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 陳桐生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3.11
史記美學論 何世華 臺北:水牛出版社 1993.11
司馬遷行年新考 施丁 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08
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 周先民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5.10
話說史記-歷史興衰勝負的癥結 蔡信發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995.10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 李長之 臺北:里仁書局 1997.10
司馬遷人格論 陳雪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史傳文學 郭丹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06
二 中西美學、心理學論著
美的範疇論 姚一葦 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1978.09
人格心理學 余昭 臺北:三民書局 1981.06
美學 黑格爾著,朱孟實譯 臺北:里仁書局 1982.03
文學美綜論 柯慶明 臺北:長安出版社 1983.05
悲劇之超越 Karl Jaspers著,葉頌姿譯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1983.09
境界的探求 柯慶明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4.03增訂三版
中西比較文學論集 鄭樹森、周英雄、袁鶴翔合編 臺北:時報文化 1986.08
美學基本原理 中和:谷風出版社 1986.09
中國劇詩美學風格 蘇國榮 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1987.06
中國人性論史 徐復觀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8.11九版
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 張法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9
中國古典悲劇論 焦文彬 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1990.05一刷
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 邱紫華 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10
文學心理學教程 錢谷融、魯樞元主編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1.03
歷史的悲劇意識 許蘇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01
元代愛情悲劇研究 馮瑞龍 香港:華漢文化事業 1992
美學範疇論 彭修銀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3.06
詩學箋註 亞里斯多德著,姚一葦譯註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93.08十版
中國古典悲劇史 楊建文 武漢:武漢出版社 1994.04
性格型態•心理取向的九種人格分類Don Richard Riso著,吳振能、傅世良、陳營生譯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4
性格之謎-生理、心理、社會期望的綜合表現黃京堯 三重:新雨出版社 1994.05
悲劇心理學 朱光潛 臺北:日臻出版社 1995.02
人格心理學 普汶著,洪光遠、鄭慧玲譯 臺北:桂冠 1995.07
西方悲劇學說史 程孟輝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1996.12
愛情與夢幻-唐朝傳奇中的悲劇意識 劉燕萍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6.12
性格的命運-中國古典小說審美論 石鍾揚 合肥:安徽教育 1998.10
品格的力量 (英)Samuel Smiles著,宋景堂等譯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9.07
悲劇精神與歐洲思想文化論 周春生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11
三 文學論著
古史辨(七) 呂思勉編 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 1941
文史通義 章學誠 臺北:中華書局 1968
中國民間文學講話 馮明之 臺北:源流出版社 1982
文學理論資料匯編(上)華諾文學編譯組編印 臺北:華諾文化事業公司 1985.10
人文精神之重建 唐君毅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8
孫子兵法大全 魏汝霖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88.04
文學理論詞典 鄭乃臧主編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1989.02
生命精神與文學道路 劉再復 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1989.11
西洋文學辭典 顏元叔主編 臺北:正中書局 1991
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 唐君毅 臺北:正中書局 1991.01
中國文學發展史 劉大杰 臺北:華正書局 1991.07
古代王權與專制主義 施治生、劉欣如主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10
權力的黑光-中國封建政治迷信批判 王子今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4.02
文學中的歷史世界 吳秀明 長春:吉林教育 1994.03
精神的煉獄-文化變遷中的中國知識份子 許紀霖 臺北:書林 1994.04
意境‧典型‧比興編 徐中玉主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05
中國知識份子的人文精神 張岱年等著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05
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 康韻梅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94.06
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 陳建憲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4.12
神話與民族精神 謝選駿 濟南:山東文藝 1997.04
四 史學論著
中國歷史精神 錢穆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1
史通釋評 劉知幾著,浦起龍釋,呂思勉評 華世 1981.11新版一刷
史學與傳統 余英時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982.01
資治通鑑選 王仲犖主編 濟南:齊魯書社 1998.04
讀通鑑論 王夫之 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1984.07再版
史學方法論 杜維運 臺北:三民書局 1985.03增訂版(七版)
中國歷史研究法 梁啟超 臺北:里仁書局 1994.12
五 經學、哲學論著
法哲學原理 黑格爾著,謝詒徵譯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1
墨子 墨子撰,唐敬杲註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4
左傳 梁寬,莊適選註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4
王充論衡 王充 臺北:宏業 1983.04
歷史的理念 柯靈烏撰,黃宣範譯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 1984
新書 賈誼撰,盧文弨校 中華書局 1985
歷史哲學 黑格爾著,謝詒徵譯 臺北:水牛圖書公司 1989.07
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 (清)阮元校勘 大化 1989
淮南子 劉安等編著 上海:上海古籍 1989.09
中國宗教論集 龔道運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3.02
中國思想史 錢穆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3.08
心哉美矣―漢魏六朝文心流變史 李建中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3.09
歷史之理性-黑格爾歷史哲學導論述析 李榮添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3
期刊論文部分
司馬遷的鬥爭精神及其藝術成就 廖秉真 華南師範學院學報 1956.03
泛論中國文學中之悲劇意識 唐君毅 學粹 1970.10
中西神話中悲劇英雄的造像:悲劇英雄在中國古神話中的造像 樂蘅軍 中外文學 1975、08
悲劇:感天動地竇娥冤―元人雜劇的現代觀之二 古添洪 中外文學 1976.01
關漢卿的竇娥冤:一個通俗劇―元人雜劇的現代觀之三 張漢良 中外文學 1976.01
悲劇、喜劇和悲喜劇 范國生 中外文學 1976.10
試論悲劇與英雄性 王肇初 四川師院學報 1983.03
論屈原的悲劇性格與離騷的悲劇結構 費秉勛 西北大學學報 1983.01
略論司馬遷的榮辱觀 呂錫生 人文雜志 1985第1期
悲劇中的人-中西悲劇英雄的比較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7第5期
兩種思維的衝突與史學家的苦悶-司馬遷天人觀與思維方式略論 霍松林、尚永亮 人文雜誌 1989第1期
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自我放逐意識 廖美玉 成大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2.11
司馬遷與古希臘人的悲劇意識比較 吳雲、董志廣 齊魯學刊 1993第2期
論中國古典悲劇 吳國欽 學術研究 1994第2期
論悲劇力與悲劇感 吳滌非 文藝研究 1994.05
論《史記》悲劇場境描寫 馬寶記 信陽師範學院學報 1995第2期
史記的悲劇性 蔡孝蓮 求是學刊 1995第3期
《史記•酷吏列傳》初探 陳儷文 輔大中研所學刊 1995.09
論漢武時代士人精神的嬗變 查屏球 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 1996第2期
論司馬遷傳記文學的命運哲理 陳蘭春 浙江師大學報(社科版)1996第3期
史學傳統與民族精神 陳其泰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 1996第3期
漢初至武帝時用相背景分析 吳儀鳳 中國文化月刊 1997.12
《史記•外戚世家》命觀研究 梁淑媛 輔仁國文學報 1999.05
由屈原悲劇英雄的性格探討屈原賦的悲劇性 郭務渝 空大人文學報 1999.06
論司馬遷究天人之際的承繼與突破 侍芳玲 輔大中研所學刊 第六期
封建政治、社會的崩潰,及典型專制政治的成立 徐復觀 新亞書院學術年刊 第十一期
項羽失敗原因分析 詹士模 嘉義農專學報 第45期
司馬遷筆下的高祖形象 王文顏 孔孟月刊 第27卷第12期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悲劇英雄 金善子 國立台灣大學中研所 碩士論文 1985
西方悲劇理論在中國戲曲批評中的應用:以元雜劇《趙氏孤兒》為例林妙勳 國立成功大學史語所 碩士論文 1991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司馬遷歷史哲學新探 劉文星 國立成功大學史語所 碩士論文 1995
「中國古典悲劇」論定與構成之擬議 張家榮 台灣師大國研所 碩士論文 199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Shih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